李海霞
玉米空稈是在玉米種植中常遇到的—個棘手問題,它較大地影響了玉米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為了提高玉米產量,降低空稈率,提高玉米產量,現將玉米空稈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形成玉米空稈的主要原因
1.1品種問題
由品種的遺傳因素造成的,致使某些品種空稈率高。
1.2雄穗對雌穗的抑制
玉米的雄穗是由頂芽發育而成,生長勢強,雄穗分化比雌穗分化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發育而成,發育較晚,生長勢較弱,當外界條件不適合的時候,雄穗會對雌穗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如營養不良時,雄穗就會利用頂端生長優勢,將大量養分吸收到頂端,致使雌穗因營養不良導致發育不良而形成空稈。
1.3缺乏營養
玉米空稈的發生,除遺傳因素外,與果穗發育時期玉米體內缺乏碳糖等有機營養有關。因為形成果穗所需的養分,大部分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當光照強度減弱,光合作用受到影響,合成的有機養分減少,雌穗發育遲緩或停止發育,空稈即增多。另外,水肥不足、弱晚苗、病蟲害、密度過大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空稈的發生,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玉米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轉化和分配,而形成空稈。
1.4陰雨天氣過多玉米抽雄散粉時期,陰雨連綿,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脹而破裂死亡或粘結成團,喪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絲未能及時受精,造成有穗無籽。
1.5病蟲害的影響
玉米病蟲害如大小斑病、黑粉病、玉米螟危害時,常造成植株養分供應受阻止,果穗不能發育,使得空稈增加。
1.6施肥不合理
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空稈率越高。單一施肥比配方施肥空稈率高,施用二元肥料比三元肥料空稈率高。
2防治玉米空稈的主要對策
2.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
選用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的雜交種和優良品種。選用矮稈、基部節間短粗、根系強大、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特別還應注意選用抗病品種,絲黑穗、瘤黑粉、莖腐病的普遍發生,是造成玉米空稈率高的因素。
2.2加強田間管理,對癥施治
播種后及時查苗補種,適時間、定苗。間定苗宜在3-5葉時進行,將弱小、病苗及圓稈苗拔除,按計劃株數做到留齊、留勻、留足,對定苗后出現的弱苗,應采取措施偏施水肥,使其趕上一般植株高度。人工輔助授粉在開花散粉期遇雨、高溫、干旱、大風等天氣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授粉率。
2.3適時增加間苗次數
結合問苗剔除弱小苗,玉米田間管理要突出一個“早”字,增加管理次數。在3葉期前開始間苗,間苗3-4次,拔節前定苗,定苗時要留壯去弱,使大田均衡一致,對田間缺苗處,不易采用補栽,移栽的方法求苗全,可采用一埯留雙株。
2.4合理密植
玉米合理密植,可充分的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因此在播種時,要實行寬窄行種植,并根據品種特性、地力高低、栽培技術確定合理的留苗密度。要求玉米大行不封行,以保存體內通風透光良好,是減少空稈的主要措施。
2.5實行葉齡施肥
當葉齡指數達到30%前,即五葉展開時,普施有機肥,追施磷鉀肥;當葉齡指數達到30%-50%,即5-6葉展開時,追肥數量占氮肥總量的60%;當葉齡指數達60%-70%即12-13葉展開時,追施余下的40%氮肥。
2.6合理供應肥水
適時、適量供應肥水,使雌穗的分化和發育獲得充足的營養條件,并注意施足氮肥,配合磷肥、鉀肥。苗期注意蹲苗,促使根系下扎,基部莖節縮短。拔節至開花期是雌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關鍵,肥水及時供應,能促進雌穗的分化和正常結實。肥力低的田塊,應增施肥料,著重前期重施追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防止后期脫肥;肥力高的田塊,應分期追,中后期重追,同時注意用量,對防治空稈有積極作用。玉米抽雄前后各半個月期間需水較多,遇到干旱少雨天氣,應適時灌水,不僅可促進雌穗發育形成,而且縮短雌雄花出現間隔,利于授粉,減少空稈。
2.7削弱頂端優勢
生產上采用的去雄技術能有效削弱頂端優勢,減少雄穗對雌穗的抑制,調整養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稈率。
2.8澆抽雄開花水
玉米抽雄前15天對水敏感,此時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問最大持水量的80%,應立即澆水,以促進果穗發育,縮短雌雄花的間隔,利于正常授粉受精,降低空稈率。
2.9病蟲害防治
及時防治病蟲害,玉米生長時期處于夏秋季節,雜草滋生,在本地玉米生產中常發生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和玉米螟危害,要加強對病蟲草害的適時防治,避免病蟲草與玉米爭光、爭水肥、爭營養。防治大、小斑病用50%多菌靈WP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WP500倍液;防治黑粉病用50%福美雙WP500倍液;防治玉米螟用20%三唑磷EC250倍液噴施。防治灰飛虱控制玉米粗縮病發生,玉米于一代灰飛虱成蟲高峰期,每667m2用10%吡蟲啉40gWP加4.5%高效氯氰菊酯ES80ml,兌水40kg噴霧。
(作者單位:157403黑龍江省寧安市海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