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買賣糾紛也急速的增加,合同在這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合同得不到正常履行在所難免,我國法律允許在特定情況下當事人提前終止合同關系,以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在實踐中,由于理解和認識不盡一致,有時對合同解除條件的掌握過于嚴格,使合同解除權制度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關鍵詞:合同解除權;行使方式;存在問題
1概述合同解除權
1.1合同解除權的定義
合同解除權就是合同當事人依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權利,它的行使直接導致合同權利義務消滅的法律后果。在行使合同解除權時,解除權人必須先通知相對方,當意思表示到達相對方時,該合同解除。若雙方當事人對合同解除形成爭議時,解除權人可訴求法院或仲裁機構,要求確認合同解除有效,表現為確認之訴;相對方也可訴求法院或仲裁機構,認為合同解除不符合約定或法定事由,要求宣布無效或撤銷,形成確認之訴或撤銷之訴。
1.2合同解除權的法律屬性
合同解除權是一種形成權,即權利人僅憑自己的行為即能引起某種民事權利產生、變更、消滅的那種權利。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這說明解除權人僅以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即可解除合同,無需經過裁判。而且,解除權人必須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并送達對方,否則不產生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
合同解除權屬于私力救濟權,它是由解除權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靠自身的實力,通過實施解除行為來救濟自已被侵害的民事權利。當解除權人認為解除條件具備時,是否行使,由當事人個人意愿來決定,其不依靠他方的配合或認可來實現。
2我國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2.1合同解除權行使模式
第一,司法解除模式,即只有通過法院裁判才能解除合同的模式。在這種立法模式下,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不能僅由當事人意志所能決定,需要通過司法程序對其審查、確認或撤銷。第二,通知解除模式,即解除權人單方以意思表示將合同解除,不須經過法院裁判,無論約定解除或法定解除,都是由解除權人向相對方表達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解除合同的法律效果,不需要其他特別程序要求。第三,自動解除模式,即在一定條件下合同當然而自動地消滅。
以上三種模式是與不同法律文化背景國家的不同法律價值追求相適應的,反映了不同國家不同的立法價值選擇。
2.2我國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
我國立法對合同解除權行使方式采取的是通知解除模式。解除合同是終止合同的權利義務關系,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解除合同時,雙方當事人都應當知曉合同解除的事實,便于及時結算和清理,因此立法把解除通知作為解除合同的生效要件。但在實踐中,經常碰到當事人直接訴請法院解除合同的情形,而不少法院也直接受理,并作出解除合同的判決。
筆者認為,在行使合同解除權時,解除權人必須先通知相對方,當意思表示到達相對方時,該合同解除。若雙方當事人對合同解除形成爭議時,解除權人可訴請法院或仲裁機構,要求確認合同解除有效,表現為確認之訴;相對方也可訴求法院或仲裁機構,認為合同解除不符合約定或法定事由,要求宣布無效或撤銷,形成確認之訴或撤銷之訴。
3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存在的問題
3.1解除權人的行使期限沒有明確限制
解除權是一種破壞性權利,為維護合同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必須對解除權予以限制。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可見,約定合同解除權人應當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行使解除權,法律規定有解除權行使期限的,按照規定行使。那么在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的情形下,解除權人可以在合同成立后至履行完畢前的任意期限內行使解除權。
3.2解除合同僅限于通知方式具有局限性
合同解除的效力自通知到達對方時生效,法律沒有對通知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當事人可以采取口頭、書面、傳真、電子郵件等形式行使。實踐中,解除權人發出解除通知后,合同是否解除仍處于不確定狀態:具有解除權只是作出解除合同意思表示的一方當事人的自己觀點,對方、法院和仲裁機構未必認可,發出的解除通知未必具有解除合同的效力。解除合同的通知發出后,若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并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裁決,通過第三方確認合同解除的效力,則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解除合同的效力得以確認,則解除權人可以終止履行,不必擔心違約的風險;反之,作出解除決定的一方必然要對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3.3合同的解除時間不確定
合同解除的條件是否成就,是否具備解除權,往往只是作出解除合同意思表示的一方作出的判斷。其發出解除通知后,若對方認可,則在通知到達時發生合同解除的效力。若對方不認可,在約定或法定的期限內提出異議,則合同是否解除處于了不確定狀態。
3.4法院不能直接受理解除合同的訴訟請求
按照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合同的單方解除應當以通知的形式作出。享有解除權的人一旦作出解除的意思表示并送達對方,合同就立即解除。如對方存有異議,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說,解除權人解除合同應當首先履行通知對方的義務,而不應直接提起訴訟。但在司法實踐中,大部分的解除權人卻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判令解除合同。筆者認為,在現有的法律規定面前,法院直接受理與法相悖。
合同法第九十六條中規定的非常明確,解除權人主張解除合同應當通知對方。這里的用詞是“應當”,而非“可以”,說明“通知對方”是解除權人的法定義務。在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情況下就直接提起訴訟,不符合起訴的前提條件。同時,法律并沒有賦予法院直接解除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的權力,法院直接受理其實是將一民事權利的行使作為了一訴訟來處理,存在邏輯錯誤。
4結語
合同解除制度是我國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合同當事人及時擺脫不良合同的束縛,提高交易效率,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著積極的作用。合同解除權的正確行使和應運,對于維護正常的社會交易秩序、督促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小倩.《我國合同解除權行使程序與效果研究》,載于《華東政法大學》,2015.
[2]李柄荃.《淺析合同解除中異議制度》,載于《職工法律天地》,2016.
[3]張金慧.《我國合同解除異議制度研究》,載于《西南政法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