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玲 李新良
引言
本文通過介紹大荔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起源、發展和現狀,以重要防治事件為主線,對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和防治進行簡要分析,旨在為今后的防治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林業有害生物是林業生產的大敵,歷史上對大荔縣(古稱同州)因病蟲危害而受災的記錄屢見不鮮:唐成通六年(公元865年)“八月同華等州蝗”;民國十八年(公元1923年)“旱災、蝗災、凍災接踵而來,造成罕見之大災荒,餓死者數百”……不難想象,有害生物大發生時,危害程度何其嚴重。
1大荔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歷史發展
大荔縣現有紅棗面積40余萬畝,是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但在生產過程中,棗尺蠖等有害生物的危害嚴重影響了紅棗的產量和品質,發生嚴重的年份甚至會造成絕收。1953年,胡云生同志用“堆沙捉蛾”和“涂膠阻蛾”相結合的辦法防治棗尺蠖,曾獲陜西省農林廳技術推廣獎,很快就在全縣各鄉鎮得以推廣,大大降低了棗尺蠖的發生和危害程度。
1981年,大荔縣進行了建國以來的首次森林病蟲普查工作,縣林業站組織了專業普查隊,歷時1年多,共采集病蟲害標本1800多號次,基本確立了大荔縣林木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防治重點。
1982年,大荔縣成立了林木病蟲檢疫防治的專業機構——大荔縣林木病蟲檢疫防治站(以下簡稱森防站)。同年,森防站首先在石槽鄉三教村采用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以及敵殺死(溴氫菊酯)等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防治棗尺蠖,防治效果達到了92%,次年棗樹病蟲專題普查結果顯示,大荔沙苑地區棗尺蠖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大袋蛾對泡桐等四旁林木及苗圃的危害十分猖獗,大發生時將樹葉全部吃光。1990年秋冬,森防站指導群眾對老熟幼蟲結成的蟲袋進行摘除,對發生嚴重的枝干進行清理并集中銷毀,大袋蛾的蟲口密度迅速得以下降。
2004年,大荔縣開展了第二次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全縣共設立標準地102個,調查林地面積300余畝,涉及樹種14種,共查出蟲害166種,病害32種,天敵21種,有害植物8種,采集病蟲標本500余號次,基本摸清了全縣的主要樹種及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分布范圍、危害程度、天敵資源等情況。
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大荔縣開展了第三次大規模的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共計查出有害生物245種,其中蟲害181種,病害38種,有害植物24種,鼠害1種,兔害1種,查出天敵29種,拍攝生態照片300余幅,全面掌握了大荔縣林業有害生物的基本信息,對于科學制定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規劃、有效開展預防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大荔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危害及防治情況
2.1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以幼蟲鉆蛀于樹干、枝條、樹皮等部位進行危害,嚴重時可造成枝條或整株死亡,在大荔縣普遍發生,是楊樹、柳樹等樹種的毀滅性害蟲之一,發生面積0.4萬畝,對沿黃公路、同州湖景區、大火路所栽植的柳樹危害最為嚴重。
對光肩星天牛的防治,大荔縣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防治活動,第一次是1991-1993年楊樹天牛工程治理,采取“輕治重伐”的措施,對發生較輕的采取插毒簽及蟲孔注藥,對危害嚴重的采取伐除并且用磷化鋁熏蒸蟲害木的辦法進行防治,使楊樹天牛有蟲株率由38.2%下降到4.3%;第二次是2014年對大朝路柳樹天牛采用打孔注藥、撿拾成蟲及砸卵等措施實施無公害防治,首先在冬春季節進行截枝保桿等清理工作,然后在5、6月份樹木生長旺盛季節采用20%吡蟲啉20倍液進行打孔注藥,防治效果十分顯著。
2.2棗尺蠖
棗尺蠖以幼蟲為害棗樹的嫩芽、嫩葉及花蕾,主要發生在老棗區,發生面積0.2萬畝。群眾對棗尺蠖的防治從最早的“堆沙捉蛾”和“涂膠阻蛾”相結合防雌性成蟲上樹,到“桿擊堆沙深埋”防幼蟲,再到后來應用生物制劑和化學藥劑防治,應用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防治辦法,使棗尺蠖在棗區的猖獗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2.3草履蚧
草履蚧在大荔縣主要危害楊樹、蘋果、核桃、槐樹等,全縣發生面積0.13萬畝。2013年4-5月,雙泉鎮洛惠渠旁楊樹草履蚧危害十分嚴重,大量初孵若蟲在渠兩邊的果樹上轉移危害,致使上百畝盛花期果樹生長緩慢甚至干枯落葉。森防站組織人員采用5%吡蟲啉1000-1500倍液進行噴藥及采伐防治,降低了當年蟲口基數,防止了來年大爆發。
2.4棗瘋病
棗瘋病是棗樹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幼樹發病后一般1-2年枯死,大樹染病一般3-6年逐漸死亡,對棗樹生產威脅極大,老棗區發病較為普遍,發生面積0.3萬畝。由于此病病原為類菌質體MLO,防治難度較大。森防站指導群眾選用抗病的酸棗品種作砧木培育無病苗木,一旦發現病樹、病枝和病蘗及時清除,以防蔓延危害。
2.5棗癭蚊
棗癭蚊以幼蟲為害嫩葉,嚴重時可導致葉子枯萎脫落,全縣各鎮均有分布,發生面積1.2萬畝。隨著大荔縣冬棗產業的日益壯大,棗農對棗癭蚊的防治已基本掌握了“治早治小”的原則并逐步由化學農藥防治轉為應用滅幼脲、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進行綠色無公害防治,大大提高了棗的產量和品質。
2.6日本龜蠟蚧
日本龜蠟蚧主要危害棗、楊、柳、柿、桃、梨、杏等,大荔縣各鎮均有分布,發生面積0.7萬畝。此蟲害寄主植物種類多,防治難度較大,森防站通過發放宣傳單、組織培訓等形式,指導群眾抓好5-7月最佳防治期(初孵若蟲期)進行噴藥防治,并倡導保護瓢蟲、草蛉、寄生蜂等天敵進行綜合防治。
作者簡介:秦玉玲(1970.6),女,林業工程師,大荔縣林木病蟲檢疫防治站從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檢疫工作。
李新良(1967.6),男,林業工程師,大荔縣林木病蟲檢疫防治站從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檢疫工作。
(作者單位:715100陜西省大荔縣林木病蟲檢疫防治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