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果斷的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破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社會實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間的協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村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 改革開放;農村地區;社會現代化
一、 農村社會現代化的含義
農村社會現代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就是要破除長期以來抑制農村地區發展的桎梏,釋放農村地區的潛力,實現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現代化農村的道路選擇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全方位的現代化,為此它需要滿足以下幾方面的條件:首先,人的現代化包括農民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村社會的現代化。農民要具有現代化的觀念,而不再是“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傳統意義上的思想觀念,科學知識、技術能力、思想觀念等是組成農民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其次,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幾千年來自然經濟下的農村經濟模式主要是農業經濟,而現代化的農村不再是以農業經濟為關鍵因素,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在社會現代化的條件下迅速發展起來,比如:鄉鎮企業和商業服務業等因素在現代化的農村中占據重要地位。農村與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農村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 農村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對農業方面投入的增多,使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至此,農業生產實際需要的勞動力大幅減少,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加之,大量的鄉鎮企業和農業收入的相對較低,大量農民開始向非農產業轉移。這部分人在賺到錢以后,大部分會回鄉建新房,一部分優秀的外出打工者會帶回一定的資金、技術等資源,在家鄉開辟事業,為建設家鄉助力。我所生活的農村面貌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 生活方式的改變
1. 服裝方面。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物質資源十分匱乏,家里的衣服常常是一件衣服多人穿,農村家里的孩子即使是在過年,也沒有新衣服,而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被服裝的多樣化所取代,農村的人們不僅僅滿足于有衣服穿,而開始更多的關注城市人們服裝的流行趨勢,根據流行指數來為自己置辦衣物。上世紀九十年代,城市里的女性會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農村的話是會招來冷眼的,農村人們對這一現象十分排斥甚至會在背后指指點點,今天這一現象已經成了廣大農村女性追求的流行趨勢。追求時尚潮流和本能的愛美之心被農村人們廣泛接受和追捧。
2. 飲食方面。在飲食上,過去的人們主要關注能否吃飽肚子,人們要想吃頓餃子或者肉之類的飯必須要等到過年或者過節的時候才可以吃。過去,人們的食物種類十分單一,大部分家庭以各種粗糧為主,現在的農村不僅減免了農業稅,國家還要給農民發放一定的農耕補貼,這樣的惠民政策使得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雞鴨魚肉等肉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在農戶的餐桌上已成為很常見的事情,人們也更加注重飲食的多樣化和營養的均衡搭配,更加關注飲食的健康和平衡,因此與之前相比,農村人口的平均壽命更長了,疾病發生率也更低了。
3. 住房方面。改革開放之初,大部分農村人民住的是窯洞或者是土房子,窯洞這種建筑是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延續了幾百年的住房形式,構造十分簡單,選址也很簡單,只要有土山土丘的地方都可以修建這種建筑,這種住房有冬暖夏涼的優點,所以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喜歡,但是,它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每逢雨季的時候,農村住戶都會擔心由于雨水的長期沖刷而導致窯洞的沖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引進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還有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解決了農村地區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問題,經過幾年的拼搏,大部分人民已經具備了改善居住環境的經濟能力。這一時期,農村地區的大瓦房如雨后春筍般修建起來,迅速地取代了延續幾百年之久的窯洞,于是,農村的生活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 交通方面。改革開放之初,每個家庭都會以能擁有一輛自行車而自豪,因為在過去自行車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改革開放以后,摩托車、電動車等新型交通工具相繼出現并迅速在社會上得到普及。出行工具的更新換代不僅提高了農民的辦事效率,而且也進一步加強了城鄉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農村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所影響,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農村社會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
(二) 消費觀念的改變
改革開放之初,農村人民的主要消費構成部分就是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有些簡單的工業品則是通過實物交換的方式得來的,如以玉米換冰糖等。這一時期,農村地區流通最廣的幣值是分、角等單位,因此,那一代農民也是最崇尚艱苦樸素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使農村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更大滿足,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也不再僅限于對生活必需品的滿足,而是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家里的基礎設施也迅速得到普及。近年來,隨著寬帶網絡在農村的覆蓋和普及,大部分農村人民已經開始接受并能夠熟練地操作網上購物的一整套流程。農村人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形式越來越受到互聯網的影響,此外,農村人民還會把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子女的受教育、購房、購車等方面。
三、 總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多層次、全方位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共同點就是我國社會在不斷地向著現代化的方向邁進,這一進程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村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有力的助推了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贏得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強.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芮瑪麗.革命在中國[M].耶魯大學出版社,1933.
作者簡介:
胡繼鵬,山西省臨汾市,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