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縱觀當前數學教學現狀,教師在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方面傳授的同時,也存在著抑制甚至是扼殺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等諸多問題。雖然我們不能忽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價值和作用,但教育的宗旨是要培養學生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創新發明。基于此,教學時教師要重視保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導、鼓勵他們敢于質疑,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個性品質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 數學;質疑;提問
一、 融洽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提問題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現在有些教師就害怕學生提問題,特別是在開課的時候。對學生提出的看似“離奇古怪”問題,不予以認真對待,或搪塞了事,甚至把這樣的學生看成是有“問題”。須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給學生多一點關心和問候:“你還想知道什么?還有哪些問題?”等等,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障礙,使課堂充滿愛的氣氛。學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后,我們再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即使學生的問題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誕,也要加以鼓勵和表揚,這樣日久天長學生就會逐步養成敢于發問的良好習慣。
如:我班有一名學習特困生,他有一特點,上課時,嘴里總念念有詞,但你一注意他,他馬上就會低下頭暫停嘮叨,我發現這情況后,用親切的口吻鼓勵他說:“建華同學你有什么問題,請提出來,看看我和同學們能不能幫你?”在我的關懷和同學們的期盼中,他終于勇敢地第一次提出了想提的問題,漸漸地他在課堂上問題多了,學習的興趣也比以前提高了。
二、 創設懸疑情境,使學生有問題可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問生答,學生的思路被老師框定了,整個處于被動的狀態之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提出的問題,就不要從老師口中說出,評價學生不僅要看學生回答了多少問題,還要看學生提出了多少問題,所以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其中,產生對知識的需求,激起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
如: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出示這樣一幅情境圖:“每箱純牛奶都裝6盒,為了使我班66個學生人手一盒”,學生提出問題:共需要多少箱?這顯然是一個除法問題。但我并沒有直接寫出相應的算式“66÷6”,而是寫出了表達式“66?6”,有些學生用除法算出了結果,這時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一個學生說:“我是從6開始進行連加,一直加到等于66,就知道有幾箱了。”另一個學生說:“我從66連續減去6,一直減到等于0,也能知道幾箱。”又有一個學生說:“我想6×11=66,所以有11箱。”我聽了很高興,表揚這三位同學敢于提出疑問。通過討論,這三種算法也是可以。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這幾種算法中你認為哪種比較簡便。通過學生向書本質疑,使學生自己對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又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三、 猜測聯想,使學生能多提問題
實踐證明,人的聯想能力越是豐富,思路就會越開闊。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彼此銜接的,而聯想可以使學生由已知悟出新知。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方法,加強學生猜測聯想的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探索新知識,發現新問題,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從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和提出問題。
如:我在教學“比的應用題”時,對于含有比的條件,如“甲乙所行路程的比是7∶8”,讓學生展開聯想,提出問題:
1. 甲行路程與全程的比是多少?
2. 乙行路程與全程的比是多少?
3. 乙行路程與甲行路程的比是多少?
4. 甲比乙少行的與全程的比是多少?
5. 乙比甲多行的與全程的比是多少?等等。伴隨著這些問題,學生將不斷探索新知。通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廣闊性。
四、 討論質疑,使學生善于提問題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能力,是創新的前提。”為了使我們的學生能提出一些新穎獨特、與眾不同的問題,教師在學生豐富想象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如:我在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即“去游樂場”新課后,讓同學們做練一練:光明小學3名教師帶45名同學去海洋館參觀,用400元錢買門票夠嗎?(票價:成人15元。兒童8元)。同學們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不夠。當我準備進行小下一題練習時,突然有一位同學問:“老師,錢不夠怎么辦?”我及時將這個問題推給學生討論,有的說參加過的就不要進去了;有的說叫他們打折;有的說只要一位老師不進去,錢就夠了等等。大家通過討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我便肯定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為它讓我們利用了許多的數學知識,想出了這么多的解決辦法,既長了知識,又發展了數學能力。
當然,有時學生提出的質疑涉及面全過于寬泛,顯得“多而雜”,對此,老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判斷哪些問題提得好,為什么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使學生的質疑逐步由“雜”變為“精”。
如:我曾經聽過這么一節課“1-5各數的認識”,教師出示情境圖后,啟發學生:“看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們則提出與所教內容不相干的問題:“為什么沙灘上的男孩與女孩不去劃船?”“為什么第一只船上的女孩子沒有船槳?”教師啟發學生:“我們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兒有幾個小朋友,用數字幾表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茅塞頓開,紛紛提問:“有幾瓶汽水,用數字幾來表示?”“有幾把傘,用數字幾來表示?”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漸漸的學生由不問到問,由不會問到會問,甚至有時問得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戰性。
總之,新課程改革時代背景下,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思想和方式方法也要進行改革,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經思考后得出的不同見解,引導學生自行意識問題,提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由“敢于提問”向“善于提問”發展,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把學生當做學習主人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建水.小學數學提問之技巧[J].考試與評價,2016,(12):48.
[2]王靖先.小學數學質疑教學的嘗試[J].東方青年·教師,2012,(2):187-18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作者簡介:
陳素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石齋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