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就曾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同時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還為了在語言快速發展的同時,培養更多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優秀青年,為培養以后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本文主要從人格的定義和健全人格的意義出發,聯系結合現代初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分析了初中古詩文教材所包含的教學價值,來論述利用古詩文教學的價值追求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古詩文;人格;價值追求
一、 引言
古詩文在我國來說可以算是濃縮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廣大青少年奮發向上的學習基石,同時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和優秀素材,對青少年的文化素質培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青少年即將成型的人格發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培養人格的關鍵時期是青少年時期
(一) 人格的含義
人格的定義指的是人類心理特征的整合,是統一一體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是一個人的氣質、能力、性格、思想等等的總和,是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領域活動中所產生的思想、心理素質的行為表現,從側面反映著一個人的本質。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因素與后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其中人格具備四個明顯的特征,它們分別是人格的穩定性、獨特性、綜合性、功能性。從各種心理學方面顯示,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所接觸到的事物和自身的經歷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對整個人的人格發展都有著一定的決定性因素。
(二) 健全人格的標準
健全人格與我們的現實人格不同,它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豁達,樂觀,積極,對人對事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且具有陽光向上的心理傾向。健全人格可以體現出多種人格特征的完備結合,比如全面性和整體性、穩定性和可變性、社會性和獨特性等特征。
(三) 初中學生年齡段的人格特性
一般來說,初中學生的年齡段通常在11至14歲左右,這一階段不僅僅是一個人青春期的萌發階段,同時也是一個人人格特性開始成長階段。對這個階段的人來說,他們開始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甚至融入社會。然而就現代的我們來說,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備受父母、親朋好友的愛護,但是卻也缺失了一份兄弟姐妹般同年人的友愛,因此會經常心理上孤獨而封閉,容易形成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態勢。加上我國特殊的教育模式,對青少年的發展往往側重于他們成績上的體現,進而導致大多數老師都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教育。導致培養出的大多數學生都是智商高但情商卻偏低。然而正確的古詩文學習、欣賞正是幫助提高他們情商的一劑良藥。
三、 學習古詩文是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
往往在我們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主要都是加強和培養學生的文化教育,與此同時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對健全人格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需加入一定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接觸學習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我們的古詩文,往往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環境,為廣大的青少年所追隨。讓青少年學習古詩文,有利于他們開闊視野,增長學識,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智力發展和道德修養。而我們初中學習古詩文價值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認識文化的價值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華夏文明的國家,經過這么多年一代代的發展,中國的文化雖然歷經滄桑,但是卻延綿不絕。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政治、經濟、宗教、教育、書法、醫學、地理、軍事等多領域。然而我們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完全依賴于古詩文,在這些古詩文浩瀚的海洋里,伴隨著中國悠久歷史的發展歷程,如《活板》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印刷術的記載,是從雕刻印刷到活字印刷的一個歷史性飛躍;《扁鵲見蔡桓公》不但指出了那些自以為是、諱疾忌醫的害處,同時也贊頌了我國當時民間高超的醫療技術。
(二) 陶冶教育的價值
在當今社會,提高一個人的道德領域的發展,已經受到國家及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曾就有語文教育老學者說過:“文言文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確實也是如此,被選入教材的古詩文都是思想純正或者抒懷言志等一些擁有正能量的作品,他們通過古詩文表達出了對事物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古詩文的教學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從短期來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事物的思想認識;從長遠來看,有助于加強人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進而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如學習了古詩文中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是可以戰勝一切的,遇到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去斗爭;《愚公移山》則讓學生明白如何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讓自然為人類更好地服務。
(三) 感染審美的價值
在我們學習的古詩文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心去體會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美好,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藝術的不一樣。在這樣作品的熏陶下,進而去培養青少年的審美能力和興趣。好的古詩文,尤其是詩歌直抒情感、語短意長、便于記憶,使人百讀不厭。在閱讀的無形中受以熏陶。如詩人李白筆下的“水”氣勢磅礴,一瀉千里;王維筆下的“水”多清新秀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不同的作者筆下,這些水就仿佛有力的生命,那樣的鮮活,那樣的可愛。
四、 結語
本文主要從人格的定義出發,論述了健全人格的標準,要求在興趣、氣質、理想、信念等方面,都呈現出良好的素養。最后就古詩文教學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從文化、教育、審美價值等三方面論述了語文教育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對一個人健全人格發展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呼吁廣大青年盡可能多地去接觸和學習一些優秀的古詩文作品。
參考文獻:
[1]于貴紅,于貴平.文化養成:古詩文教學的價值追求[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7,(02):12-13.
[2]劉需敏.古詩文教學對培養學生人格素養的作用[J].讀寫算:教研版,2015,(01).
作者簡介:
徐友芳,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