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美 錢華瓊
引言
從冕寧的地形氣候出發,分析了冕寧縣林果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面臨的嚴峻現實和發展瓶頸,提出了加快冕寧林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五點建議。
林果業,廣義的講是指包括樹林、園林、果木、花卉等內容的生產經營產業,狹義的講是指以果木生產經營為主體的產業。它是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林業產業的必要補充,也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產業。現代社會中,人們常把發達的林果業視為國家富足、民族繁榮和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
冕寧縣作為四川省西南橫斷山脈東部邊緣縣,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水源條件,十分適宜發展相適宜的林果產業。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冕寧的林果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面臨著上檔升級、加快發展的瓶頸和壓力,需要切實采取更為積極、科學、高效、立足長遠的發展措施加快發展。
1冕寧縣的地形及氣候分析
1.1地形分析
冕寧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鄰越西、喜德,南接西昌、鹽源,西連九龍、木里,北毗石棉。幅員面積4420平方公里。
冕寧處在東經101°38′~102°25′,北緯28°05′~29°02′之間,屬于川西南橫斷山脈東部邊緣,具有低緯度、高海拔的地形特征。境內主要地形為南北走向的“三山夾兩水”結構,從東到西依次排列著小相鄰山脈、牦牛山脈、錦屏山脈,三大山脈之間依次是安寧河、雅礱江貫穿全境,形成較為寬闊平坦的安寧河谷平原地帶和峰高谷深的雅礱江峽谷區。
1.2氣候分析
冕寧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充足、降雨充沛、雨旱分明,春早夏短無嚴寒,氣候溫和,季風明顯,形成季差較小,日差較大,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年日照2088小時,年平均氣溫13.8℃,七月最熱,月均20.8℃,一月最冷,月均5.8℃,極高溫34.8℃,最低溫-6.6℃。
冕寧縣氣候屬于以亞熱帶為基礎的立體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安寧河谷區為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是南亞熱帶、亞熱帶生物適生區;中山地區為亞熱帶、溫帶暖潤氣候,相似于四川盆地,有良好的動植物適生環境,有利于農林牧果藥各業發展;中高山地區為溫帶和寒帶涼濕氣候,適宜于發展林牧業和林副土特產業。
2冕寧縣林果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2.1現有發展水平分析
冕寧縣及時抓住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正式啟動實施的“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長防工程”)和本世紀初國家實施的“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的一期、二期工程以及“退耕還林工程”等契機,結合本地區的氣候、土壤、水源等有利條件,大力開展了林果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6年,冕寧縣的林果業種植面積達到41.18萬畝(僅2016年就新建林果業基地11.64萬畝),核桃30.58萬畝,青、紅花椒10.04萬畝,油用牡丹0.2萬畝,油橄欖0.36萬畝,林果業年產值達到33498萬元,成為了林業、農業產業的有效補充。
2.2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瓶頸
冕寧的林果業發展到當前,已面臨著產業規模不大、缺乏龍頭企業、布局不盡合理、果品深加工處于空白、管理原始粗放、優質豐產技術落后、經濟效益相對低下等嚴峻問題。蠶桑產業由于缺乏競爭力,經濟效益進入低谷,桑樹基地管理滯后,某些地方甚至出現廢棄挖除桑樹、改種其他果樹和作物的情況,蠶桑產業呈現出一種萎縮趨勢;冕寧特產“瀘寧黃果”,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其果大、味醇、氣香、色鮮享譽省州縣,現在由于樹木老化、更新換代未跟上,缺乏管理、技術落后,其果實已退化到僅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大小,形如雞蛋;擁有近百年種植歷史、遠近聞名的“后山梨”品質退化、幾近滅絕;近幾年,興起的“脆紅李”產業,由于多以農戶個體種植經營為主,缺乏基地規模化生產管理和經營,導致產品質量不高、銷路不暢、價格低下,甚至低到不夠支付采摘的工錢,出現村民不采摘留果在樹上的極端情況;冕寧瀘沽鎮北駒溝的桃子已具有一定規模,但品種多、雜,缺乏品牌良種,各家經營,無統一規劃、管理和銷售;至于核桃則大面積存在管理技術落后、空實多、產量低、無優良品種,品種多、雜無品牌品種,形不成規模,產業化程度低,銷售前景不樂觀,亟需優質豐產技術改造的狀況;青花椒、紅花椒在全縣雖然有一定的產量,品質也不錯特別盧寧花椒,但由于幾乎個體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管理,銷路不廣,無龍頭企業導致價格偏低;而黃金梨、葡萄、油用牡丹、油橄欖等則存在生產經營規模小、產業的產值占比低的現實問題。
3進一步加快冕寧林果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建議
3.1發揮地理氣候優勢,積極調整林果產業布局
立足冕寧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的特點,在屬于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土地肥沃的安寧河谷平原地帶,引導農民和企業大力發展黃金梨、脆紅李、葡萄、桃子、油用牡丹等產業;在屬于亞熱帶、溫帶暖潤氣候、通風條件良好的“二半山區”(中山地帶),在即將建成的西干渠能解決安寧河以西的山地灌溉問題,可引導農民和企業大力發展核桃、櫻桃、油橄欖等產業;在常年氣溫較高、空氣流通度較低的雅礱江兩岸峽谷地帶,引導農民和企業大力發展青花椒、紅花椒、黃果等產業。進而調整與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不太適合的林果業布局,形成優勢、合理的三大板塊林果產業布局。
3.2引進建設龍頭企業,壯大林果產業發展規模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行政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優化林果產業投資環境,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提供生產管理經營方面的服務指導,引導社會的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管理與冕寧適宜發展林果產業的優勢氣候、土地、環境等資源相結合,以企業(公司)流轉或承包土地生產經營、企業(公司)+基地、企業(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公司)+專合組織+基地+農戶和農業合作社生產經營等方式,引進、建設一批林果產業的龍頭企業,形成“行業指導、市場運作、協會組織、龍頭帶動、農戶參股、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鼓勵和扶持農民成立村民合作社,集中土地,統一規劃,成片經營打造良種選育優良品種。同時,加強業內整合和技術改造,提高行業集中度,改善冕寧縣林果業存在的“散、亂、小、弱”現狀,實現規模經營,利用現代化信息建立銷售鏈,產業化經營,打造品牌,打開銷售渠道,健全龍頭企業體系,從而使林果產業在種植規模、生產管理技術、產品經銷等方面上檔升級,形成強大的生產經營能力和規模效益。endprint
3.3抓住脫貧攻堅契機,盡快形成林果產業支柱
緊緊抓住涼山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的契機,積極落實《涼山州“1+X”生態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方案》中的“1”即核桃產業,“x”即核桃以外的經果林。《方案》明確,涼山州將用三年時間完成以核桃為主的生態產業基地1500萬畝建設任務,做到貧困人口全覆蓋,荒山荒坡、房前屋后應栽盡栽,通過改造、鞏固、提質,到2020年,全州林業總產值達到26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為涼山卅I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多方位挖掘發展潛力,實行產業幫扶精準切入,打造涼山的“扶貧樹”,采取集中連片造林與零星植樹相結合的發展方式,確保適宜林果生態產業發展的荒山荒坡、可以退耕的坡耕地、田邊地角、房前屋后“四旁”零星植樹做到應栽盡栽,強力推進以核桃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快速發展,形成冕寧縣以核桃產業為主體、其他林果產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成功打造冕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核桃、櫻桃、黃金梨、黃果、花椒、油橄欖等現代林業林果支柱產業。
3.4加強技術推廣落實,促進林果產品換代升級
作為地方政府,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信息、技術優勢和與林果產業科研部門的溝通協調能力,加大林果木種植和管理、病蟲害防治、優質豐產高產等先進技術引進、培訓、指導和落實,多途徑、多方式、分層次、有計劃地開展“1+X”生態產業實用技術培訓,同步實施良種工程任務,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素質高、能力強的林果產業隊伍和綜合技術服務隊伍,為特色林果業發展奠定人才基礎,提高林果業的科學管理水平,徹底改變過去種植管理原始粗放、優質豐產技術落后、果樹老化果品退化嚴重等狀況,完成全縣核桃產業的豐產技術改造,推廣櫻桃開花結實控制技術,實現脆紅李的品種優化,實現的“瀘寧黃果”、“后山梨”的更新換代和品種開發。
3.5發揮林果資源優勢,提升林果產業經濟效益
依托冕寧優質林果資源優勢,組建特色林果產品集團公司,加快提升林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綠色產品,形成一批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林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統一品牌、統一經營,形成一批帶動力強、關聯度高、對冕寧經濟發展有影響力的商貿流通企業,鼓勵商貿龍頭企業與生產企業、基地結合,帶動基地和農戶,提高帶動力和競爭力,實現企業和農民的共贏;加強林果產品流通倉儲、物流、冷鏈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一批生鮮林果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改善林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溫控設施,實現產地和市場的高效對接,提高流通效率,使冕寧特色優勢林果產品與省內外大城市高端消費區有效接軌。最終實現冕寧林果產業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
結語
面對冕寧縣林果業發展面臨的產業規模不大、缺乏龍頭企業、布局不盡合理、深加工處于空白、管理原始粗放、優質豐產技術落后、經濟效益相對低下等嚴峻現實和發展瓶頸,只有充分發揮地理氣候優勢,積極調整產業布局,引進建設龍頭企業,壯大產業發展規模,抓住脫貧攻堅契機,盡陜形成產業支柱,加強技術推廣落實,促進產品換代升級,發揮林果資源優勢,提升產業經濟效益,建立現代化的銷售,才能加快冕寧林果產業的科學、規模、高效、長遠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騰飛。
作者簡介:羅春美,1973年8月,女,四川省冕寧縣,本科,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基層林業工作。
錢華瓊,1975年2月,女,四川省冕寧縣,專科,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基層林業工作。
(作者單位:1.615600四川省冕寧縣瀘沽林業站;
2.615600四川省冕寧縣大橋林業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