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桂平市是廣西糧食主產區,年水稻播種面積122萬畝,機械插植面積40萬畝,占播面積的32%。為了探索最適宜的機械插植密度,在廣西桂平市石龍鎮進行水稻不同機插密度試驗。結果表明,插植規格為30cm×16cm處理,綜合經濟性狀最佳。
水稻機械插秧是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重要環節,推廣機械插秧,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適合的插植密度,更能節本增效。為了探索最佳插植密度,為生產提供依據。本試驗于2015年早造在桂平市石龍鎮福平村實施,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地點落實在石龍鎮福平村5隊。試驗田為地勢平坦的垌田,肥力中等,土質為粘壤土,前茬為冬種馬鈴薯。江蘇產富來威2Z-455和小精2ZX-430A手扶式插秧機;機插硬塑秧盤;供試雜交稻品種為Y兩優143號;供試肥料:碳銨(含N17%),尿素(含N46%),氯化鉀(含K2060%),過磷酸鈣(含P20514%),15-15-15復合肥。
1.2試驗設計
設6個處理,三次重復,隨機排列;處理A:插植規格30cm×12cm;處理B:插植規格30era×14em;處理c:插植規格30cm×16em;處理D:插植規格25cm×12cm;處理E:插植規格25cm×14cm;處理F:插植規格25cm×16cm。
1.3田間主要管理措施
1.3.1播種育秧
試驗于3月17日播種。采用機械插秧硬塑秧盤、本地基質播種育秧,育秧工作選擇在桂平市振龍育秧工廠完成,播種量為100克/盤,20盤/畝。
1.3.2大田耙耕
在4月6日用拖拉機進行對試驗地塊進行耙耕,并施基肥。
1.3.3分小區機插秧
經一天沉穩泥漿后,于4月7日進行機插秧。秧齡20天,平均2.7葉,苗高15.5厘米。
1.3.4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
按照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
(1)4月5日耙田施用基肥:碳銨18斤+磷肥18斤計;(2)4月18日施用回青肥尿素10斤,鉀肥10斤;(3)4月23日施用分蘗肥:15-15-15復合肥60斤;(4)5月7日施用穗肥:15-15-15復合肥60斤;
1.3.5測定內容及方法
(1)進行生育進程記載;(2)每個小區定點10蔸,生長盛期每4-7天觀測一次跟蹤觀察記錄葉齡、株高及分蘗成穗等;(3)成熟后考察主要農藝、經濟性狀,包括株高、蔸有效穗、畝有效穗、成穗率、穗長、總粒數、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等,各小區單打單收,測定實收產量。
2結果與分析
2.1葉齡、株高和苗數動態
葉齡動態:插秧時平均葉齡為2.7葉,分區插植之后對各小區植株葉齡進行記錄。根據記錄分析,結論是葉片發育動態差異不大,6月10日記錄為現全部葉片13葉。見表2.2.1:
株高動態:插秧時平均株高為14.6厘米。分區插植之后對各小區植株株高進行記錄。根據記錄分析,結果顯示株高發育動態相差不大,7月21日記錄株高平均高度為124厘米。見表2.2.2:
畝苗數動態:根據記錄分析,插植當天即4月7日開始進行畝苗數調查。幾個處理分蘗高峰均出現于5月16日;7月21日收割時調查有效穗數,結果顯示處理D:有效穗數最多301.5萬苗/ha。見表2.1.3。
2.2對產量及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經濟性狀考查結果情況詳見表2.2.1。平均單產最高的是插植規格為30cm×16cm的處理c:8403Kg/h;平均畝產最低的是插植規格為25cm×12cm的處理D:7734Kg/ha。
2.3對生產成本及效益的影響
從表2.3.1成本及效益情況看,生產成本各處理一樣,都是18662元/ha。平均畝利潤最高的是插植規格為30cm×16cm的處理c:4026元/ha;平均畝利潤最低的是插植規格為25cm×12cm的處理D:2220元/ha。
3小結和討論
本試驗表明,單產最高的是處理c(30cm×16cm),純利潤也最高。超級稻Y兩優143號,在施肥水平為施肥和管理水平相同的情況下,每畝插植1.39萬蔸,插植規格為30cm×16cm經濟性狀表現最佳,產量最高,純利潤最好,值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周月新(1968-),女(漢族),廣西桂平人,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作者單位:537200廣西桂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