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要求實現人本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教育,在教學活動中致力于培養學生選擇性、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提供寬厚的基石,為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關鍵詞: 主體性;高中政治課教學;高中生
一、 前言
高中政治新課標更加注重教育教學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其中著重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與生成。當前,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和思想活動顯現出與以往不同之處: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言行舉止方面顯現出選擇性、獨立性、多變性等規律,學生已經不再滿足于單純接受教師知識性的講授,而是要求教師打造個性化、有意義價值追求的教學方式。這些新變化都對當前高中政治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政治課教師一改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需要與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致力于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二、 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的自主性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以“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出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認識不到位,對學生的學習潛力估計不足,生怕學生不懂,教師很容易上演“獨角戲”,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下面卻昏昏欲睡。學生整堂課最高的效率在于教師提高嗓音重點強調多次的“結論性”知識,在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下,學生無形中形成了依賴教師來幫助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生的自主性就被忽視了。在開放性、包容性越來越強的高考背景下,其對高中政治理論知識不同層次的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僅是通過課堂教學來掌握“結論”那么簡單,還要求有對知識的遷移,分析綜合,以及知識的拓展等等,這些都是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去獨立自主應對的客觀現實。對此,高中政治課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及時領會其中的教育教學理念,一改以往陳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采用啟迪式的教學方式,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方法,在教學中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會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方法,對于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要講究過程性的技巧,而不是按部就班式的“結論性”告知,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形成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探究,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通過具體現實生活的解決自主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學生在自我認知構建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然而然,學生自主性才會被激發,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會學”。這也是體現學生主體性首要關鍵的一步。
三、 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設置多樣化、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性探索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是整堂課的方向與靈魂,教學過程的開展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例如,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這一課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三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情感。為此,在教學的導入環節,我以問題式進行導入,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引導學生會圍繞問題來展開對知識的學習。先讓學生觀看:走進世博——我國五大少數民族館圖片。學生之前聽說過世博會,也有看過一些場館的圖片,但是沒有將五大少數民族的場館仔細觀察和比較過。就此,我以這樣的問題1進行教學導入:圖片中所展示的五大少數民族館反映了我國什么樣的國情?由于學生本身就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對于貼近他們現實生活實際的案例非常感興趣,引發他們對于問題的思考,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在活躍的氛圍下開展教學。又如,講解在到本節課的重點民族平等這一知識點時,我分別展示了少數民族有關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體現民族平等的實例,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2:我國各民族享有平等權利是否意味著民族平等在我國已經徹底實現了呢?這是學生容易產生疑惑的地方,根據提示展開探究合作,在擴展思維的同時,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學生通過對于難題的解決克服了畏難情緒,提高了解決問題的信心,學生腦中留下了“我要學”的思想意識。在落實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我引導學生思考了問題3: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我會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提出哪些意見?同學們身處少數民族,出于對本民族的熱愛,積極獻言獻策,展開熱烈的討論,主動探求問題的解決方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組織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提高了。
四、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探究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和諧是營造生動活潑課堂氛圍的潤滑劑,是促進師生、生生進行互動交流、抒發真實情感的催化劑,是激發學生樂于表達內心想法、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推動力。學生在和諧真實、相互信任、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才能擁有真情流露、啟發主體性的真實土壤。在組織學生探究活動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獲得創造性的結論與思維。比如,在對處理民族關系原則學以致用的教學中,我設置了三個探究活動:探究一:對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作為漢族學生,你應該抱怎樣的態度?探究二:如果有人片面強調民族特點,忽視國家整體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糾紛,你會怎么做?探究三:如果自己所在地區與某個民族自治地方有對口支援的關系,你能做的是什么?學生們平時也會遇到這樣類似的現實問題,對于問題的解決有迫切的心情。學生們對此激發起積極探索的熱情,在熱烈的討論中探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
五、 結語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樣才有利于高中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以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孟.新形勢下高中政治課學生主體性缺失問題及對策探析[J].才智,2016.
[2]張興武.淺談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J].學周刊,2015,(8).
作者簡介:
覃兆靜,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