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喜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鄉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蘭新鐵路及臨清告訴公路北側,東與高臺縣接壤,西與酒泉市肅州區毗鄰。總面積1704.8平方公里。年均海拔1300-1450m,年降水量66-87mm,屬典型的亞熱帶沙漠氣候,也是肅南縣唯一的平川地區,長期以來,由于土地逐年被風沙侵失,造成當地生態環境干旱、荒漠化,是制約該區域農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平衡的主要因素。為了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防止土地沙化,減少水土流失,當地政府大力引導農牧民種植中藥材。為優化產業結構,農牧民增收致富,拓寬農牧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增收渠道。2012年該縣農業部門在明花鄉實施了甘草種植栽培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通過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幾年明花鄉甘草種植面積達到了1.5萬畝,平均畝產1000kg,每畝收入6000-7000元,實現了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和農牧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互利共贏的預期目標。現將甘草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生長習性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荒漠、半荒漠的草原上,是抗堿性很強的植物,分布于大陸氣候地帶、當它的根部形成木質化后,其性耐旱、耐澇、耐寒、喜光、宜涼爽干燥的氣候,適合于在肅南縣明花鄉荒漠、丘陵地帶種植,由于當地生態環境特殊,日照時間長,光合作用強,沒有環境污染使得植物有效成份積累多,生物活性成分一般較其他地區同類植物高,因此所產的中藥材質地優良,品質上乘,是發展中藥材種植的理想之地,是做強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優地方性特色產品,拓展農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中藥材的種植,不但增加農牧民的經濟收入,還可以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甘草植被覆蓋度,節約地下水資源,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防止土地沙化,減少水土流失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走甘草生產規范化、規模化、實體化、科學化發展之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擴大中藥材規模種植,科學合理的規劃甘草生產規模,肅南縣明花鄉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甘草的生長,發展中藥材種植,正是甘草種植供給側改革結構調整的重要體現。
2選地與整地
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入土深、喜光、耐寒、耐鹽堿、怕積水,適宜在沙地、荒漠和半荒漠沙地種植。整地要求:將選好的地塊整平,每畝施有機肥2500-3000公斤,一般深耕20cm左右,耕翻后整平耙細即可。
3品種的選擇
選擇藥用價值高,體質結實、外皮棗紅、肉色鵝黃、味甜而特殊、粉性足,抗病、耐熱的高產優質品種,我國優質品種有寧夏產的西鎮草,河套產的梁外草等。
4種子處理
其物理方法:將種子在100℃沸水中浸泡30秒鐘,在再45℃水中浸泡1小時撈出涼曬瀝干后,用塑料袋裝好,放在15-20℃溫室中進行催芽,催芽10-15天后用1:1的沙子攙拌均勻,即可播種,播前可用三唑酮殺菌劑進行拌種,切實拌勻為止。
5精量播種
陸地播種一般在4月15-20日,結合整地,施足底肥,深翻20-30cm,耙細耱平,心后作成1.3米寬的高畦,就進行播種,深度為1.5cm,每畝用種子20-30kg,覆蓋細肥土,以下不見種子為度,播后即噴灌,使土壤保持濕潤,不結板,有利于種子萌發,出苗,出苗后視為土壤濕度適度澆水,要量少勤澆,后期控制澆水,以促進根系發育,發現缺苗應及時補苗,在苗期要注意除草,做到無雜草。
6施肥
施肥以基肥為主,追水為輔,移苗前將整好的地塊施足基肥,畝施用尿素20kg,鉀肥20-40kg,過磷酸鈣50-100kg,復合肥50-100 kg,再施低毒殺菌、殺蟲農藥,7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 kg/畝或22%吡蟲毒死蜱300ml/hm2或3.6%殺蟲雙大粒劑2.4 kg/畝,拌土均勻撒施,撒施后,深翻30-40厘米,耙細整平,直做60厘米寬的高畦,栽苗做起120厘米寬的高畦即可。
7定植
在移栽前,首先整好地,按30-35cm起壟,株距10-15cm,溝深10-13cm,每畝用苗12000株左右,將選好的種苗斜式平直于溝內,蓋土踏實,墑情不夠時可澆定根水,栽好后,用甘草專用除草劑噴霧分壟,30天不會長雜草。
8田間管理
要勤除雜草,適當松土,生長期確保水肥充足,適當噴施新高脂膜保肥保墑,雨季注意排水,葉片開始擴展之時,葉面肥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的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
9病蟲害防治措施
甘草常發生的病害有銹病,定植緩苗后,發病初期,可畝用粉銹寧1000倍液防治或65%可濕性代森錳鋅500倍液+敵繡鈉200倍液噴霧防治,同時噴施新高脂膜保護藥效提高防治效果,每7天噴一次,連噴2-3次即可,褐斑病,畝噴無毒高脂膜200倍液保護+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施防治。白粉病:發生時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啶核苷美抗菌素+乙醚酚水劑800-1000倍液,噴施每融7天噴一次,連噴2-3次,蟲害:蚜蟲、跳甲小草種子小蜂發生期用化學藥劑防治,可用50%吡蚜酮水分粒1000-1500倍液,20-30克/畝,對水40 kg噴施,生物防治:發病期用農藥煙堿2%小乳劑800-1200倍液,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2-3次。
10收獲
大面積種植種子繁殖3-4年,根狀莖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莖葉枯萎時采挖。甘草根深必須深挖,不可刨斷或份根皮,挖出后去掉殘莖,泥土用水洗,趁鮮分出主根和側根,去掉蘆頭、毛須、支權,曬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曬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莖葉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質量較好,一般每畝600-1200公斤左右。
(作者單位:734400肅南縣農技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