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柳華陽,清代的洪都人士,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傳人,是內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其養生思想進行了梳理和整理,認為:柳華陽養生思想中的“煉”、“己”、“藥物”、“鼎”等,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見解。結論認為:柳華陽的養生思想,強調了對生命的自我控制、調節,充分發揮生命管理的主體意識,也就是繼承了道家養生代表人物葛洪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的養生思想。
關鍵詞: 柳華陽;養生;丹道
柳華陽,清代道士,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洪都(南昌)之鄉人。柳華陽,其自幼聰慧穎悟,勤奮好學,受三教(儒、佛、道)文化熏陶,同時對佛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皖水雙蓮寺落發出家。其本人因受其師伍守陽(1574~約1644,原名陽,字端陽,自號“沖虛子”,江西南昌縣人)的內丹道家思想影響,以僧人的身份研究道家內丹的修煉方法,秉承并豐富和發展了道家的內丹思想,同時成為了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傳人。后學者把他和伍守陽的丹法合為一派——伍柳派。
柳華陽的內丹思想對中國道家的修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現代養生有著重要的啟示。
他在《慧命經》中記載:“幼而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懷方外想,見僧輒喜。一旦聞長者言,昔五祖三更時私授六祖道,側聽歡然,憬如夢覺,始知修煉家必賴師傳,乃尋求不已。足跡遍荊楚之問,迄無所遇,后乃投皖水雙蓮寺落發出家,愈加咨訪。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究,競無悉慧命之旨者。因白嘆曰,人身難得,遂此虛度乎?忽發一念,于每夕二鼓,五體投地盟誓虔叩上蒼,務求必得。閱及半截,幸遇合伍沖虛師,傳余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有之靈物。嗣至匡廬,又遇壺云老師,竊聆論緒,知為非常人。勤懇聽受,繼以哀呼,師乃大發鴻慈,開悟微密,中邊奧竅,罔不周徹。及余臨行師囑曰,佛教雙修,今已斷滅,孑當繼其命脈,以度有緣。”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僧人的柳華陽,自幼好佛,其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尋求著“慧命”。在他得到伍沖虛真人秘旨及壺云大師真傳之后,悟出了“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有之靈物”。可以看出,柳華陽道士的成就離不開他的“誠”心,最終修得正果。
柳華陽道士的著作有《金仙證論》和《慧命經》等。他的養生思想源自道家的內丹理論。
“內丹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數千年來神仙家汲取道、釋、儒醫等傳統文化的精華,形成的一種融道學的宇宙觀、人生哲學、人體觀、修持經驗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模式,是一項為開發生命潛能和探究心靈奧秘而修煉的人體系統工程。”內丹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內丹理論源自于老子思想。
《金仙證論》是柳華陽的第一部著作,其書主要闡釋了道家的小周天之功,即煉精化炁。在書中,柳華陽結合自己練功的親身體會,并且結合丹道,在書中還繪制了《任督脈圖》,為后人的道家學習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 柳華陽養生思想中的“煉”
在整個養生思想中,柳華陽重點對諸如“煉”“己”“藥物”、“鼎器”等進行了重點闡釋。
養生首先重在堅持,即“煉”。怎樣“煉”,就是如伍沖虛指出的那樣“熟行其當行之事曰煉”。也就是說當行之事,如采取、烹煉、周天等,煉精、煉悉等,都為煉。在我們今天看來,其實質就是在于行動上的堅持。
養生首在堅持,即“煉己”的煉有多種方法。
伍沖虛認為,煉分為幾種,即:苦行其當行之事(苦煉)、熟行其當行之事(熟煉)、絕禁其不當為之事(純心)、精進勵志而求其必成(精進勵志)、割絕貪愛而不留余愛(割絕貪愛)、禁止舊習而全不染習(禁止舊習)。
而柳華陽在認同伍沖虛對煉的認識上還增加了自身的見解:“煉者斷欲離愛,不起邪念。逢大魔而不亂者曰煉;未遇苦行,勤求勵志,久而不退者曰煉;虛心利人,不執文字恭迎而哀懇者曰煉;眼雖見色而不受納者曰煉;耳是聞聲而內不受音者曰煉;神雖感交而內不起思者曰煉;見物內醒而不迷者曰煉。”也就是說,在養生的過程中,要一心一意,即“斷欲離愛”,即使遇到重要的特別的“大事”,也要內心“不亂”;同時要立志,要心中有大志;要虛心。對別人有愛心;要處事不驚,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即使意識上也有一時的波動,也要不為所動。可以說,柳華陽的養生思想是在伍沖虛的基礎上繼續發揚的,伍沖虛的“煉”是從大的方面入手,而柳華陽則是從細節入手,更具有實際的操作性。
二、 柳華陽養生中的“藥物”
眾所周知,藥物、鼎爐、火候是內丹修為的三大因素,缺一即不能成丹。在《金仙證論》中,柳華陽則將元精喻為藥物。他指出:“欲望成其道者,先當保其精,精滿然后氣生,以此生氣是名藥物。”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人的養生就由藥物、鼎爐和火候構成。養生首先需要保住個人的元精,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元精,每個人的元精都是作用在自己的身上。人吃五谷雜糧,難免體內不會出現系統的失衡,而體內整個臟腑器官作用的失衡就直接導致了疾病的產生。于是,這個元精就是在起到藥物治療的作用。柳華陽指出“藥物靜為元炁,動為元精”,由此可見,這個藥物還有靜動之分,這切合了中國古代的陰陽思想。同時,柳華陽也在告訴我們,養生有靜養和動養之分,因為靜養時體內的藥物是元炁,而動養時體內的藥物是元精。
人體的養生就在于動靜結合、陰陽平秘、臟腑協調。
道家認為“人之生本于陰陽之氣”,只有陰陽氣機平和穩定既不亢盛,也不衰少,始終處于相對平衡的安靜狀態,才能保持自身健康,精神平安。“人之有生,藏氣為本”就是說個體的臟腑堅固,精氣藏守,養生之人才能健康長壽,也就是所謂的“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道家養生思想。人體內部靜時的元炁和動時的元精,正是整個支撐人體陰陽平衡發展、氣血平和運行的內在的物質,而我們就把它作為自身調節健康的藥物,它的合理運行,就使得我們人體全身處于一種最佳的機能狀態。endprint
而藥有內藥、外藥、小藥、大藥之分。柳華陽說:“行大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大藥,此處行小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小藥或謂之真種了。古人未言小藥,而曹伍二真人始發小藥之名,”他具體解釋:小藥又稱外藥,是通過后天精、氣、神(即呼吸氣,交感精,思慮神)之作用而使腎中元精,元氣充足,呈現性興奮,因其氣量小,稱小藥,又因小藥產之時,在外有形(陰莖勃起)、有事(全身酥綿,癢生毫竅)的變化,似乎藥在外,又稱外藥。而行大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大藥,“乾坤交蠟罷,一點落黃庭”而呈現先天氣大顯像,此時之精、氣、神開始通先天,此悉能量大而活動在體內之中下二田,此時氣的質、量均發生變化,故稱“大藥或內藥”。
三、 柳華陽養生中的“鼎”
道家養生比較關注五臟六腑保養,特別是關于爐鼎,內丹家們借用煉外丹的爐和盛藥物的容器鼎,來比喻煉內丹的過程。
伍沖虛指出,以神炁為鼎器,而丹田則有鼎器之喻。他指出:“欲還先天真悉,唯神可得。則以元神領炁并歸向于下丹田,而后天呼吸皆隨神以復真炁,即借言神名內鼎者也可。若無是神,則不能攝是炁。而所止之下丹田為外鼎者,又炁所藏之本位,即所謂有個真金鼎之處。此言丹田即為外鼎,則神亦可為內鼎也。”柳華陽繼承了伍沖虛的以神悉為鼎器之說,指出:“以神悉言者,神在炁中,炁則為爐,而神則為火也;以炁神而言,炁在神內,神禁止其炁。神在炁外,神則為爐,而炁則為藥也。有神炁即有爐鼎,無神氣即無爐鼎。”
四、 柳華陽養生中“煉己”的心境要求
柳華陽對“煉己”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意義。在《金仙證論》“煉己直論第三”一書中
指出,“昔日呂祖云士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同時還指出,“己者,即我心之念耳”。也就是說,“己”乃人之先前存在的思維。這個先前固有的東西,柳華陽把它當作“本來之虛靈,動者為意,靜者為性,妙用則為神也”。在此,柳華陽用“意、性、神”三物來形象描述“己”。他認為“己”在煉丹過程中存在不同的狀態,開始之時,則處于無為狀態,寂然不動,渾然空空蕩蕩,不見有無之念;然后,待其機之動時則發意采取,接著,在周天階段又立念,最后神又隨真炁循環。至此,全過程“己”都將在把不同階段發揮不同作用,當然,這個作用是以“意、性、神”三個形象比擬來代替完成的。柳華陽認為,煉己時,首先要求習練者要“煉己者,寂淡直捷,純一不二”。所謂純一,就是指意念要集中,思想要堅定,不可三心二意。即要做到“以靜而渾,以虛而靈,常飄飄乎不究其所在,不求其未至,不喜其現在”,就是說,要做到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主張。老子在他的《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這個“道”就是指自然、宇宙的規律、原則的意思。它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和人類社會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自然”本來如此、本來這樣,也就是說事物自然而然的一種狀態。這里的“道”就是指物質運動變化或人類社會及人本身存在的最佳狀態。
在這里,也就是養生的首要階段,就是柳華陽指出的,要“常飄飄乎不究其所在,不求其未至,不喜其現在”,這就是養生的心境要求。
總的說來,柳華陽的養生思想就是在老子的養生思想上的進一步發展,正如《體殼歌·三丹三田論》中記載的“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精中生氣,氣在中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氣是貫穿整個生命的始終,“精、氣、神”互相作用,構成了整個生命體。柳華陽的養生思想,強調了對生命的自我控制、調節,充分發揮生命管理的主體意識,也就是繼承了道家養生代表人物葛洪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的思想。這里的“煉己”、“藥物”、“鼎”等的觀念,正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掌控,“我”充分地通過一系列方法對生命現象進行調節和把握。基于此,不論是行為還是心理、環境等,柳華陽對養生“煉己”以及整個生命的修煉作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說是把個體的修煉者從各自不同的層面、不同的途徑、不同的角度主動對生命進行調節管理的嘗試。
參考文獻:
[1]胡孚探,呂錫探.《道學通論——道家·道教·道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518.
[2]《藏外道書》第五.柳華陽 《金仙證論》.煉己直論第三,第933~934頁.
[3]《藏外道書》第五.柳華陽《金仙證論》.小周天藥物直論第四,第934頁.
[4]《藏外道書》第五.柳華陽《金仙證論》.小周天藥物自論第四,第935頁.
[5]《藏外道書》第五.柳華陽《金仙證論》.小周天鼎器自論第五,第935~936頁.
[6]《藏外道書》第五.柳華陽《金仙證論》.煉己自論第三,第933頁.
[7]蔣力生,葉明花.道家養生精要[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49.
作者簡介:
劉苾川,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醫藥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