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大眾群體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角色越來越重要,但是,心理健康教師自身的健康因素也是值得提出研究的。本文從社會、個體、學校等幾方面研究了影響高中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 高中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構主義者觀點提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知識獲取和認知能力協調發展的過程,要求知、情、意協調統一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指導學生學習,主動建構知識體系,還要強調發展學生的多方面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這一教學規律,客觀上要求教師必須要具有一個健全、健康的心理。高中心理健康教師在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師德素養對學生更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他們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著教師本人的事業心、成就感和個人幸福感,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進步。
一、 影響因素
職業角色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師與別的學科教師相比,擁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詳述如下:
1. 職業角色的高調定位
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很多角色,教師職業的壓力讓教師角色的多樣化增加了,而高中心理健康教師的壓力顯得尤為嚴重。相比較而言,學科教師角色注重傳道、授業、解惑,比較單一,心理健康教師不僅僅擔任著傳授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職責,而且更是一個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開發智慧、培育品德、教育心理。社會角色的定位起點較高,社會期待對心理教師的要求更嚴,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教師失去了“聞道在先”的優勢,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師為了不讓權威和專業形象存在潛在威脅,就不得不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不斷地更新,讓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不斷豐富才能應對這些局面。
2. 職業高認同感與低待遇的不對等
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心理學學科教育走進了所有的學校,就筆者所在的省市,要求每個學校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成立心理咨詢室。由于心理健康教師的學科特殊性,基本上沒有學科作業,心理健康教師隱形的工作量較大,而在學校同等的基數考評下,心理學科教師的工作量總是低于別的學科,職業高認同感與低待遇的不對等,對心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一定的影響。
3. 心理素質的過高要求
高中心理健康教師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普通人,但他(她)的職業定位要求擁有更強的心理素質,“學生的問題根植于家庭,顯現于學校,惡化于社會”,這是臺灣師范大學張春興教授的精辟見解。工作中,教師除了要做知識的引導者和傳授者,還要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思想與感情,關懷、照顧學生;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家庭矛盾沖突,多方位的角色互換很容易造成教師的潛在的心理矛盾,所以作為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有更強的心理素質,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4. 內在因素的影響
歸因理論提出,事件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教師的職業角色讓其擁有比別人更強的自尊心,各種因素時常對教師的自尊心造成威脅。教師對自身知識水平、教育教學能力等的評估屬于內部因素。《禮記》言:“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高中心理健康教師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的過程中,對自己的“不足”、“困”尤為敏感和擔憂;對教師工作成果的評價上則屬于外部因素,當下的大部分社會人群對心理學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誤區,并不是完整和準確的,這樣勢必就會對教師有一定的誤解,而教師自身又無法進行澄清,人的心理轉變過程中,閱歷和經驗的沉淀也是一個無法量化的過程,知識轉變為智慧,是需要一個頓悟的瞬間。
二、 對策
我們常說追根溯源,解決問題就要從根本上來發現問題,只要我們認真對各種因素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調節心理,并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和增進高中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指日可待。
首先,對社會層面上應該擴大心理健康的宣傳面,讓更多的人能夠有專業性地了解心理學,它僅僅是一門學科,助人自助的學科,而不是靈丹妙藥,一擊就中,對心理健康教師的要求應該一如普通教師,社會期待不應該太高,應該寬容大度、全面地觀察和評價心理健康教師。
其次,學校的領導層面應該注意協調心理健康教師的各方面待遇,不能讓教師在很高的職業認同感下,得不到不對等基數的待遇,應注意到心理健康教師隱性的工作量,體恤教師無怨無悔的辛勤付出。同時,提供機會和資金支持教師的進修與發展,心理學課是個與時俱進的課程,見多識廣會增加教師的閱歷,從而在處理心理問題上能夠更加游刃有余。
最后,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師,本身的職業素養一定要提高,本職工作是幫助他人排憂解難,因此更要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自身不僅要具備心理保健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理論知識,還要有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空間,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和抗壓力,注重自身修養的培養,激發內在的精神力量,對生活和工作中可能發生的緊張事件都能準確定位和正確對待。
參考文獻:
[1]張伍妹.《克服教師職業倦怠的主體因素,強化策略》,《教育研究》,2005(6).
[2]邵光華.《關于我國青年教師壓力的情況的初步研究》,《教育研究》,2007(9).
[3]《論人民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研究會,1981.
[4]劉曉明,王亞榮.《新課程與教師心理素質》,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作者簡介:
閆秋君,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新區永登五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