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前言
近幾年伊通縣以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化作業水平為主線,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隨著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先進的深產技術逐漸應用到玉米生產過程中。加快玉米機收推廣能夠降低農業生產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促進地區農機化發展將會產生積極性。
玉米機械化收獲的快速推進逐漸顯現出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玉米機收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明顯、生態效益初現。從經濟效益看,每畝玉米人工收獲割稈、扒皮再加上運到家需要170多元的費用,用機械收割只需80-100元,僅機收一項就可為農民節約支出3億多元。從社會效益看,機收每畝節約人工2-3個。從生態效益看,玉米機收多數采用機收及秸稈還田作業一次性完成,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為糧食增產提供了保障,也對禁燒秸稈起到了疏導作用。
1玉米機械化收獲發展面臨的主要影響因素
1.1自然條件因素制約,農民群眾認知偏低
目前,玉米機械化技術不斷向前發展,各種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技術逐漸應用到實際的生產中,而發展玉米機械化收獲能夠顯著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最終提升種植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但是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面臨不少突出問題,在玉米成熟的一段時間內,秋季多雨,田間濕度較大,土壤水分飽和,常常導致玉米出現大范圍的倒伏和果穗下垂,而應用玉米機械化收獲機要求玉米倒伏率小于5%以下。而在到機械化收獲過程中,果穗下垂,玉米倒伏會嚴重影響到機械設備的收獲質量。另一方面農民群眾受到傳統種植思想束縛,玉米收獲期較長,晚收幾天沒有太大影響,而應用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增加了成本支出,同時,玉米機械化收獲后玉米秸稈還田,而很多農民群眾還要用秸稈生活取暖,這種因素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1.2機械設備自身存在問題,農民群眾購機積極性不強
首先,農機設備價格相對較高,超過了農民群眾的購買能力。一臺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的價格在20多萬元左右,而一臺小型化的2行自負式玉米收獲機價格也在3萬元以上,再加上購置相關配套設備的費用,價格也不低于10萬元。很多農機手甚至是農機大戶都認為玉米機械化收獲設備價格偏高。雖然最近幾年國家和也在積極推行購機補貼政策,但是過高的價格沖減了補貼額度。而玉米收獲期較短,一般只有半個月左右,使用后無法在別處利用,很容易導致設備腐蝕,影響即系設備使用壽命。
其次,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械設備性能不夠穩定。目前在市場中銷售的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械設備還存在性能不過關的現象,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部件開裂、斷軸等故障。有的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械在設計生產過程中就存在偏差,設備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故障,影響到農民群眾購機積極性。
最后,田快分割細碎,深產規模較小。由于農村地區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土地分散不集中,玉米品種難以統一,農機設備的作業效率難以全面發揮出來,再加上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勞動力不足,從根本上制約了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械設備的推廣和應用。
2加快玉米機械化收獲推廣的對策分析
2.1強化宣傳培訓
該區將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列入農機化發展的重要任務,結合實際,制訂相應的玉米機械化收獲工作目標,明確職責,做到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為全面推進全區玉米收獲機械化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廣泛宣傳玉米收獲機械化不僅省時省力促進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培肥地力節本增效,還能遏制秸稈焚燒優化環境的優越性。提高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引導農民應用玉米機收技術。成立了農機化生產領導小組,與各鄉鎮辦事處簽訂玉米機械化收獲目標責任書,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及時調度情況,推進玉米機收工作開展。同時,加強培訓,全面推廣玉米機械化收獲操作技術要點。每季度開展一次農機操作手培訓班,對農機管理與維修、農機安全生產等知識進行定期培訓,確保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順利進行。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發揮政策導向作用,補貼資金重點向玉米收獲機械傾斜,在保證機械性能質量的前提下,增加玉米收獲機械保有量,發展壯大玉米收獲機械規模,為推進玉米收獲機械化提供了可靠的機械保障。在農機購置補貼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對申請購置玉米聯合收獲機的補貼對象,優先報名登記、優先安排資金,做到應補盡補。鼓勵農民購置玉米聯合收獲機械,擴大玉米機收面積。
2.3切實落實好各項政策,引領帶動農民群眾參與其中
首先,政策落實到位。有效貫徹落實國家惠農政策,積極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和保護性耕作、玉米秸稈還田項目建設。強化保護性耕作、玉米秸稈還田項目的推進措施,通過項目建設推進玉米機收技術的推廣應用進程。
其次,引領帶動到位。充分利用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力量,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集中連片,讓他們率先應用玉米收獲機,發揮其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主動參與到使用玉米聯合收獲機進行玉米收獲的行列中來。
最后,科技創新到位。發展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選擇優質品種和適合本地區的收獲機械。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機農藝相適應的技術體系,實現農機農藝相互促進相互結合的有效配合,大力推廣適合玉米機收的玉米機播技術,推進玉米收獲機械化收獲上水平,促進地區玉米全程機械化陜速發展。
(作者單位:130702吉林省伊通縣伊丹鎮農機技術推廣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