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偉

引言
以全喂入履帶式稻麥聯合收割機收割水稻為例,闡述稻麥聯合收割機在景谷縣的引進、推廣、應用與發展,及效益對比和分析發展稻麥聯合收割機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稻麥聯合收割機的措施,為大幅提高景谷縣水稻收獲作業機械化程度提供參考。
1稻麥聯合收割機的應用發展背景
我縣是農業大縣,總面積7777km2,云南省第四大面積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2016年末有耕地面積53.3萬hm2,其中,水田17.5萬hm2,雷響田2.5萬hm2。農民人均占有耕地2.1 hm2。可機耕面積15.5萬hm2。自1990年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高穩產田建設和土地整理項目以來,在威遠、永平、勐班、民樂等鄉鎮累計已建成旱澇保收高穩產農田12.9萬hm2。2016年糧食種植總面積72.4萬hm2,糧食總產量18.6萬t。水稻種植面積12.8萬hm2,產量5.5萬t。其中:適宜機械作業的四個壩子鄉鎮,威遠鎮種植水稻1.7萬hm2、永平鎮種植水稻3.3萬hm2、勐班鄉種植水稻1.2萬hm2,民樂鎮種植水稻2.0萬hm2。全縣水稻種植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17.6%,水稻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29.3%。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迫切需要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代替手工勞動,從而使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解放勞動力,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我縣1998年引進稻麥聯合收割機以前,水稻的耕、種、收三個主要環節中,耕作機械化程度已占有一定比例,而種、收兩個環節的機械化還處于空白狀態。水稻收獲環節季節性強,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我縣因勞力不足,不能保證適時收獲的矛盾突出,所以引進和發展先進的收割機替代人工收割、脫粒是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必然之一。
2稻麥聯合收割機的發展應用狀況
2.1引進、推廣階段:1998年至2005年,景谷縣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稻麥聯合收割機。這一階段是由農機推廣部門引進、試驗,給農戶提供服務,讓農民從認識到逐步接受。引進的主要機型有:半喂入履帶式浙江臺洲-130型;全喂入履帶式東杭-2010型;全喂入履帶式浙江臺洲-160B型。
2003年3月,縣農機局補貼民樂鎮白象村大芒東社農民周厚兵購買了1臺浙江臺洲160B-1型全喂入履帶式稻麥聯合收割機,這是我縣農民購買的第1臺聯合收割機。2005年末,全縣有稻麥聯合收割機1臺。
2.2應用、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隨著中央財政購機補貼政策在我縣的連續實施,農民購買聯合收割機的熱情高漲,促進了稻麥聯合收割機在全縣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在威遠鎮、民樂鎮、永平鎮、勐班鄉四個壩子鄉鎮應用率較高、發展較快。主要機型有久保田、洋馬、福田雷沃、浙江三聯、浙江臺洲、江蘇沃得6個品牌共145臺,其中以福田雷沃、江蘇沃得居多,占總擁有量的80%。這些收割機有90%的割幅在1.8~2m,具有儲備功率大,生產效率高,田間通過性和作業質量好等優點,是國家補貼目錄推廣的先進機型。
2005年至2016年全縣稻麥聯合收割機發展和作業量基本情況如下表:(單位:臺、hm2)
從以上統計看,景谷縣以12年的時間,從1臺增加到145臺,水稻機收面積從350 hm2增加到67071 hm2。2016年,按已建成旱澇保收高穩產農田12.9萬hm2中種植水稻8萬hm2計算,機收面積占84%。近年來,隨著高穩產農田建設和土地整理項目在景谷縣的連續實施,可機收面積不斷增加,稻麥聯合收割機有好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3稻麥聯合收割機特點及應用效能評價
目前,市場上的稻麥聯合收割機有半喂入式和全喂入式兩臺在15-20萬元,對穗差較大的作物損失會多;全喂入式價格相對便宜,一臺在6-8萬元,對穗差較大的作物損失少。全喂入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又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我縣擁有的稻麥聯合收割機中,半喂入履帶式有2臺,其余為全喂入履帶式。
全喂入履帶式稻麥聯合收割機特點:防陷能力強,脫粒能力和分離能力比較好,可以減少夾帶損失,克服水稻的破損力,干凈度好。機具價格便宜,維修和保養成本低,易操作,適用范圍廣、適用田塊性強。全喂入履帶式收割機雖然不能收草,但作業質量好,價格較低,能滿足廣大農民要求,更適宜在現階段和近一時期內在我縣的應用與發展。
全喂入履帶式稻麥聯合收割機作業效能對比:
3.1機收經濟效能評價
3.1.1機收與人工收獲工效對比:
機收1人操作,1人接糧,2人搬運糧袋,平均每小時收割3 hm2,每天作業時間8h計,每天可機收24 hm2,平均每人每天機收面積6 hm2;人工收獲2人割,2人打,每天可收獲2 hm2,平均每人每天收獲0.5 hm2。由此可知機收水稻工效是人工收獲的12倍,平均每畝省工1.8個。
3.1.2機收與人工收獲收費對比
以2016年為例,機收水稻收費每畝200元,請人工收獲收費每畝320元,機收比人工收獲節省費用每畝120元。
3.1.3機收與人工收獲減少損失對比
機收脫凈率高,潑灑少,總損失率一般不超過3%,人工收獲脫凈率較低,潑灑較多,據多年來的經驗,機收比人工收獲每畝減少損失28kg左右,而且機收生產率高,搶農時,可以減少延誤收獲期造成的各種災害損失。
據上述對比分析結果:農民采用機收比人工收獲水稻平均每畝省工1.8個,節支120元,減損28kg。以2016年工價每人80元,稻谷市場價每公斤2元計算,機收比人工收獲水稻平均每畝節本增效320元。
3.2機收社會效能評價
3.2.1機收比人工收獲效率高,省工、省時,加快收獲進度,縮短收獲周期,減少各種災害損失。
3.2.2機收過程中,收割機邊前進邊完成割禾、脫粒、篩選等幾道工序,可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改善生產方式。endprint
3.2.3機收可將水稻桔桿切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增產,并且可避免因焚燒桔桿造成的大氣污染,從而保護生態環境。
3.2.4機收可以使部分農民通過經營聯合收割機,拓寬致富門路及有效解決了季節性勞動力緊張的問題。
4發展稻麥聯合收割機存在的問題
4.1全縣各鄉鎮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在大而連片田塊上大面積發展種植烤煙、甘蔗、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減少,導致聯合收割機作業量不足。
4.2農機化服務程度極低。全縣沒有一支成規模的農機專業服務隊,多數是單家獨戶的經營方式,造成收割機具利用率低、機收單位面積的投入成本增加,使收割機的效能末能得到充分發揮。
4.3農民經濟收入低,購買機具投資大,機具作業周期短,資金回收慢,從客觀上制約了稻麥聯合收割機的發展。
4.4農村基礎設施滯后,機耕道建設較少,限制了稻麥聯合收割機的使用。
5發展稻麥聯合收割機應對措施
5.1加強對農民的農業、農機科技培訓,大力宣傳、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提高農民接受、購買和使用先進生產工具的能力。
5.2實行農機購置補貼和燃油補貼,減輕農民負擔。通過補貼減少購買收割機的成本,提高稻麥聯合收割機購置補貼的額度,充分調動農民購機的積極性。實行農用燃油價格補貼,減輕農民使用機具的成本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提高農民購買、使用農業機械特別是稻麥聯合收割機的積極性。
5.3加強機耕道路的建設和維護。機耕道路既是與外界聯系的紐帶,又是收割機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對高穩產農田的機耕道應進行重點建設和規劃,對已建成的機耕道應加以改造,提高機耕道的建設標準。進一步提高機耕道的使用周期,提高農機具田間轉移的機動性,也為推廣機械收割作業創造條件。
5.4建立、規范農機化服務組織。培植農機化服務組織是推進水稻收割機械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有利于農機技術的引進和利用,有利于優化配備農業機械和配置勞動力,可以推進收割機械化的進程,提高收割機的作業效力,轉移和解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其它產業。
5.5組織地跨區作業,保證機具吃飽開足,延長作業時間,增加有機戶收入,縮短資金回收周期。
6結論
稻麥聯合收割機在我縣的推廣應用過程中,其收獲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省工、損失少、清選好、節約收獲成本等優點,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和接受。為使我縣水稻收獲機械化程度大幅提高,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我縣繼續發展應用稻麥聯合收割機是十分必要。
(作者單位:666499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農機安全監理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