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祥
最近幾年,文縣按照《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年活動實施方案》要求,全力抓好畜禽規模養殖、畜禽改良、飼料科技推廣和畜禽養殖示范點建設,把生豬養殖業作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豬規模養殖場建設發展速度。同時,該縣以養殖小區和養殖場建設為重點,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社舉力、培訓班,推廣畜牧養殖實用技術及飼料青貯氨化技術,強化生豬品種改良及防疫工作,使規模養殖效益達到最大化。隨著地區生豬養殖產業進一步擴大,仔豬腹瀉報告病例呈現加重趨勢,給地區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就一起仔豬腹瀉的診斷和防治進行分析,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文縣某養殖共養殖生豬207頭,采用自繁自育舍飼養殖,并嚴格按照當地的免疫程序開展免疫,豬群生長情況比較良好。2016~:11月27日,一窩3日齡的豬群中出現了1頭以腹瀉和呼吸急促為主要癥狀的患病豬。母豬飲食正常,糞便稀軟。發病后立即將患病豬隔離,并對該豬舍和臨近的豬舍進行全面消毒,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治療,但無任何效果。第二天該豬舍仔豬相繼出現患病豬癥狀,臨近兩個豬舍的4日齡仔豬也開始發病。隨后請獸醫人員前來診治,到場后發現豬舍保溫性能較差,仔豬堆積在一起取暖,地面糞便堆積。1月15日氣溫下降明顯。結合發病情況和診斷結果確診為仔豬腹瀉,并及時采取措施防治,在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從發病到確診共有23頭豬發病,全部為5日齡內仔豬,死亡7頭。
2發病癥狀
發病初期所有患病仔豬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甚至廢絕。仔豬不吮吸母豬乳頭,一開始排出黃色的粥樣稀便,然后出現嚴重下痢,排出水樣稀便,糞便惡臭難聞,在糞便中夾雜著大量凝乳塊。隨著患病時間的增長,患病豬肛門失禁,后驅肢體被糞污污染,從肛門中流出黃色的水便。患病豬身體脫水,皮膚褶皺。7頭仔豬患病2天內因為嚴重脫水最終昏迷死亡。
3病理學變化
將上述7頭病死豬機解剖后發現,頸部、腹部皮下水腫,皮膚、黏膜和肌肉蒼白。所有病死豬胃部膨脹,內部充滿了酸臭味的白色和黃色內容物,內容物中還包含了少量血液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道腫脹,內部充滿了黃色和淡黃色中內容物和氣體,惡臭難聞,腸粘膜嚴重充血水腫,其中有5頭病死豬出現了卡他性病變,腸腔擴張嚴重,腸壁變薄,腸粘膜呈現暗紅色或者紫紅色。其中十二指腸病變最為嚴重,腸系膜淋巴結存在彌漫性散狀出血小點,4只病死豬肝腎存在壞死病灶。
4實驗室診斷
無菌環境下取病死豬胃部、腸道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制成涂片后用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量無莢膜無芽苞兩端鈍圓的小短棒桿菌,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將上述病料接種到鮮血瓊脂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37度培養24小時,在鮮血瓊脂培養基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均有致病菌生長。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圓形、邊緣整齊、中間隆起,表面表面光滑濕潤的呈現半透明的灰白色致病菌,鮮血瓊脂培養基上無溶血環。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出紅色菌落,小心挑取致病菌菌落,制成涂片用用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量無莢膜無芽苞兩端鈍圓的小短棒桿菌,革蘭氏染色為陰性。藥敏實驗發現,抑菌和殺菌作用較強的抗生素有新霉素、慶大霉素、諾氟沙星、磺胺脒、磺胺二甲基嘧啶,金霉素等幾種。
結合發病情況、發病癥狀、病理學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結果確診為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腹瀉。
5防治
5.1做好治療工作
結合藥敏實驗選擇高敏抗生素治療,并采用中西藥治療手段治療,效果顯著,選擇使用取氯化鉀1.5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氟哌酸4g,添加1000ml溫水攪拌溶解然后在添加適量炒香的大米粉,每頭仔豬一次喂服100ml,每天喂服3次,連用3天。同時選擇使用茵陳15克,青皮15克,白芍15克,干姜15克,陳皮15克,桂皮30克,上要共為細末將藥末調成糊狀,抹在乳頭上讓仔豬添食,每日1劑,連續并使用3劑。通過連續三天的治療之后,除2頭仔豬患病脫水嚴重,治療無效死亡之外,剩余患病豬全部恢復正常飲食,腹瀉癥狀消失。半月后隨訪豬群生長健康,未繼續出現患病豬。
5.2做好預防工作
在治療的同時,還要指導養殖戶做好日常預防工作,對圈舍進行改善,提高圈舍的保溫箱性能,特別是要做好剛出生仔豬的保溫工作,及時將糞便清理出去堆積發酵。發病期間,使用5%的氫氧化鈉溶液、0.1%高錳酸鉀溶液、10%的生石灰溶液進行,每天分兩次消毒,連續消毒一周,以后一周消毒一次,同時還要做好母豬的飼養管理。臨產前5天,要特別做好圈舍衛生,每天用百毒殺對圈舍進行消毒,臨產時用o.1%新潔爾滅或0.01%的高錳酸鉀溫水擦洗母豬的外陰和乳房區,保證新生仔豬能夠及時吃上初乳。母豬產前40天和20天使用大腸桿菌苗(K88、K99基因工程苗)各接種1次,每次3ml,這樣可以有效預防仔豬腹瀉的發生。
(作者單位:742500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畜牧獸醫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