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疾病,主要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菌引起,臨床癥狀主要為水樣腹瀉、脫水等。現階段,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廣泛,在仔豬和成年豬中均有發生,如果發生在早春產仔季節會導致大量死亡,對養豬行業造成巨大損失。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簡要概述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并探討了具體防治措施,以期能提高養豬業疾病防御能力。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疾病,在仔豬和成年豬中均有發生,由于仔豬抵抗力較弱,一旦發病死亡率較高。同時,豬傳染性胃腸炎潛伏期較短,在發病后很陜會波及這個豬群,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必須明確此病的流行特點及臨床特征,以此為依據開展有效的防治工作,降低疾病發生幾率,提高養殖戶的防御能力,推動養豬行業健康發展。
1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尤其喜好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會通過豬的排泄物或者分泌物傳播,從流行病學角度而言,其具有如下特點:①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此病一年四季均會發生,其中以冬春尤為嚴重,夏季發病率最低;②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各種日齡的豬均存在發病風險,其中以低于10日齡處于哺乳期的仔豬發病幾率最高,而母豬或者成豬臨床癥狀不明顯;③具有易傳染性,此病通過病豬傳染病毒,其中康復后的帶毒豬也會攜帶病毒,多經糞便、乳汁、嘔吐物或飼料傳播,經由呼吸道患者消化道向其他豬群傳染。同時,此病發病突然,病豬首先表現出嘔吐癥狀,繼而出現水樣腹瀉,有的病豬甚至會呈現噴射狀,其糞便顏色多呈現為黃色、黑色或者灰白色。如果仔豬患病,會迅速出現脫水癥狀,體重陜速下降,如果治療不及時,患病三周內便會死亡。
2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控措施
2.1合理制定治療方案
及時治療是控制住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關鍵,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密切關注豬群的日常狀況,做到及時發現病情,并根據豬群臨床癥狀給予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例如在我國某養殖場,工作人員采取如下措施治療豬傳染性胃腸炎:①當仔豬出現腹瀉狀況時,工作人員應立即給予其口服補液鹽,為仔豬提供正常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保汪仔豬機體電解質的平衡狀態。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適當補給礦物質、葡萄糖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并且針對斷奶仔豬抵抗力較弱的特點,工作人員在其食用的飼料中放入慶大霉素和利巴韋林,有效防止繼發感染的發生,也可加入葡萄糖氧化酶(0.2%),有效降低仔豬胃腸道的酸堿值,對其中的有害菌產生抑制作用,為有益菌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最終提升斷奶仔豬的抵抗能力;②針對母豬,工作人員在其產前和產后開展有效的防御工作,產前在水中摻入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其中前者用量控制在50ml/次左右,后者則以250g/次為宜,2~3次/d;產后在仔豬飲水中加入上述兩種藥物,以10頭仔豬為例,葡萄糖氧化酶250ml/次,葡萄糖1kg/飲,1次/d,持續治療5d,極大地降低了母豬和仔豬的感染幾率。
2.2加強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降低疾病傳染發生幾率的重點,工作人員應結合豬舍和豬群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例如在我國某養豬場日常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嚴格消毒,如果有豬群感染傳染性腸胃炎,發病豬經由專門人員管理,并嚴禁串舍。同時工作人員在豬場入口設置火堿消毒池,整個豬場每隔3d消毒一次,同時如果出現死亡情況,則對死亡豬只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此避免出現二次感染問題;②科學管理妊娠期母豬,在冬春季節中,工作人員針對妊娠期母豬進行疫苗接種,在產前21d和14d進行,疫苗以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為主。同時保證豬舍溫度合理,最低溫度不得低于20℃,其中產仔箱溫度應控制在33℃以上,盡量避免出現忽冷忽熱現象。此外,在產前還應對母豬進行全身消毒,其中消毒重點為乳房;③有效管理仔豬,仔豬出生后即服用免疫疫苗,在服用2b后才能允許母豬哺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病流行超過25d,但是病情尚未有效控制,此時不得再實施口服疫苗免疫,因為此時母豬體內以產生抗體,仔豬在服用疫苗后會與母乳中的抗體中和,從而更容易引發傳染性胃腸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染性胃腸炎流行特點明顯,對仔豬或者成年豬均會造成嚴重傷害,嚴重影響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養殖經營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降低疾病給養殖場帶來的經濟損失。針對此病,工作人員應該及時發現合理治療,嚴格規范消毒作業,并針對母豬和仔豬的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工作,以此有效緩解疫情。
作者簡介:李樂(1987-),男,本科,河南省新鄉市人,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工作。
(作者單位:453000河南省新鄉市動物衛生監督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