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軍
豬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豬膿包和淋巴液中,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康復期和潛伏期的病豬都可以傳播該種疾病。導致豬口蹄疫流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飼養管理不當,外界存在多種應激環境,從疫區引種,消毒不完全等都可以導致該種疾病流行和傳播。該種疾病主要經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同時也會通過黏膜和皮膚感染進行傳播,—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常常呈現地方流行性。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豬口蹄疫診斷和防治進行了分析,現將內容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某生豬養殖場共養殖生豬578只,2016年6月28日,該養殖場6月齡的6頭育肥豬突然發病,患病豬表現為精神萎靡,體溫升高,進食量減少。發病后養殖戶立即將患病豬隔離,并對養殖場進行了一次全面消毒作業,第二天又出現3只患病豬,飼養戶認為是豬產生了應激,隔離后加強營養,并施工安乃近退燒,但效果不顯著。發病三天后較早出現癥狀的患病豬面部和蹄部開始出現濕疹和膿包,養殖戶懷疑是口蹄疫,隨即將疫情上報,防疫人員通過診斷確定為豬口蹄疫,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縮短了治療之間,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從發病到確診共有14頭豬患病,死亡—頭。
2發病癥狀
豬口蹄疫潛伏期一般為3~5天左右,發病后所有患病豬體溫迅速升高到42度左右,豬食欲減退,精神萎靡不振,從口中流出唾液。有9頭患病豬的嘴唇內部、齒齦、口腔、臉頰、頰部粘膜、蹄趾間和蹄冠柔軟組織和乳房上出現黃豆大小的水泡,有1頭患病豬水泡破裂后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破裂面惡化成潰瘍面,最后衰竭而死。水泡破裂之后,所有患病豬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蹄部水泡破裂后疼痛難忍,有5頭患病豬蹄殼脫落。
3病理學變化
將上述1頭病死的患病豬解剖發現病死豬的咽喉、氣管以及胃粘膜上發現潰瘍或者圓形的爛斑,在腸粘膜上存在可見性的血性炎癥。此外,病豬的心臟出現病變,心包膜出現彌散性和點狀出血,心肌松軟無彈性。
4無害化處理
4.1隔離封鎖疫區
7月5日確診立即將結果下達當地動物防疫部門和政府部門,以該養殖場為役點,2公里范圍內為疫區進行隔離,禁止外來車輛隨意進入,進出疫區和役點的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衛生消毒。在養殖場進出口設施10%的消毒池,進出人員必須趟過消毒池,全面消毒之后才能進入養殖場。將所有患病豬立即撲殺處理,并進行焚燒或者深度掩埋等無害化處理。使用5%的氫氧化鈉溶液、0.1%的高錳酸鉀溶液上午和下午各進行一次全面消毒。將養殖場患病豬舍墊料、糞便、尿液進行無害化發酵處理,飼槽、水槽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全面消毒,豬舍次用10%甲醛溶液進行封閉熏蒸處理。封鎖期間為了預防疫病擴散,防疫人員指導養殖戶使用濃度為0.5%的過氧乙酸溶液對圈舍、運動場進行全面的消毒。防疫人員進出役點和疫區必須配套防護設備。
4.2病死豬無害化處理
首先,選址。選擇遠離居民區、公共場所、動物飼養地、屠宰場、村莊、引用水源、河流等場所;其次,深埋深度。深度應該保證動物尸體、飼料、墊料、污染物被覆蓋到地面距離1.5m深,深埋坑的位置和地形有利于防洪。深埋前對需要深埋的病死住宿、撲殺豬、動物飼料、污染物等比進行焚燒處理;再次,消毒。在填埋前,在坑底撒施2cm厚的的生石灰,然后將焚燒后的污染物填入深埋坑中,在其表面以及掩蓋后的地表環境使用消毒劑全面噴灑消毒,一般使用10%氫氧化鈉溶液、1%甲醛溶液;最后回填土。在土壤回填后,保證和地面持平,填土不要太實,以免尸腐產氣造成氣泡冒出和液體滲漏。掩蓋后要設置無害化處理標記。
4.3解除封鎖
當疫區最后一頭患病豬撲殺完畢,間隔7天后無新疫情報告,接觸封鎖。2016年7月21日解除封鎖。在以后的飼養過程中,疫情人員指導養殖戶進行科學疫苗免疫。使用豬牛羊。型口蹄疫滅活單價苗和豬牛羊O-A型口蹄疫雙價滅雙價苗。每隔三個月免疫注射單價或者雙價滅活疫苗3ml,以后每隔六個月接種一次單價或者雙價滅活疫苗3ml。
(作者單位:112300遼寧省開原市動物衛生監督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