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紅
學完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后,各種練習書上經常出現這樣的題:我比誰大(我比誰小),個位是幾,十位上的數比個位大幾,然后讓學生猜猜是誰。這樣的練習多了,學生做題的興趣不大。于是課堂上,我跟孩子們玩起了猜數游戲。
比賽規則:事先在卡片上寫一個100以內的數,讓學生猜。教師根據學生的猜測只回答“是”或者“不是”,直到猜到這個數為止。哪個組猜的次數越少,哪個組就獲勝。
剛開始,孩子們在沒有掌握方法的情況下一頓亂猜。教師提示道:“如果按你們這樣的方法猜的話,一節課也難以猜出這個數是多少。”學生受到啟發,于是開始了下面的對話。
生1:這個數比50大嗎?
師:不是。
這時組內的其他孩子議論開了:“這個數比50小,接下來要怎么提問呢?”見此情形,教師對生1進行了表揚:“你的這個問題,把猜數的范圍縮小了一半,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組內其他孩子頓時有了想法———
生2:這個數是單數嗎?
師:是。
猜數的范圍在此基礎上又縮小了一半。正當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時候,一個同學站起來,問道:“這個數比80大嗎?”
話音剛落,組內的其他孩子指責她沒有認真傾聽同學發言,白白浪費了一次發問的機會。這個孩子在明白自己的錯誤后,委屈得哭了。為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發生,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八個大字,并說這是學好數學的秘訣,請同學們務必記住它并運用它。
生3:這個數在20和40之間嗎?
師:不是。
這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認為這個數一定在1至19之間。
生4:比15大嗎?
師:是。(這時教室里接近沸騰)
生5:是17嗎?
師:不是。(教室里已經沸騰)
生6:是19?
師:不是。
孩子們聽到教師說“不是”時,滿臉疑惑:這是怎么回事呢?比15大,既不是17,那只有19了,為什么會不正確呢?
教師引導孩子們把剛才的問題都寫下來,采用排除法分析,還剩下哪些數沒有考慮到。此時,教室里安靜極了,孩子們在回憶著、記錄著。突然,謝羿菲站起來有條不紊地說:“這個數不在20和40之間,它除了是1~19之間的單數外,還有可能是41~49之間的單數。現在我能確定這個數在41~49之間。”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最后,孩子們共用了9次提問找到了正確的數49。從他們的表情看,似乎不那么高興。因為有些提問是可以避免的,還有些問題沒有考慮周全。為了彌補這樣的遺憾,教師再次開始了游戲。
此時孩子們吸取了前一次的經驗與教訓,先把本組每個孩子的提問都寫下來,再根據教師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調整,只用了6次提問就找到了正確的數。特別是最后那個同學說出38,教師回答“是”的時候,教室里沸騰了。
這時,教師走到那個失聲痛哭的孩子面前,幫她擦干眼淚,安慰道:“雖然你沒有提出關鍵的問題,用了8次提問才找到答案,但也很好了。不過你要從失敗的教訓中總結經驗,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一節猜數游戲課,孩子們學習的激情高漲。這樣的數學課,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
(工作單位:漣源市藍田辦事處雙江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