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紅
數學課程改革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初步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也越來越貼近學生生活,但教材中選用的生活化素材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更有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農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整合、開發,使數學教學真正貼近農村孩子。
一、課前預習生活化,積累生活經驗
一提到課前預習,很多數學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就是把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通看一遍,再做幾道習題檢驗一下預習效果。殊不知,很多時候這樣的預習,學生花了時間,效果卻不明顯。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師可給學生一個預習清單,指引學生根據要學的內容,用心去捕捉身邊的數學素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內容變成生動的數學問題。
如,克與千克一課,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他們經常在零食包裝袋、飲料瓶、廚房等處看到這些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基于此,可布置以下預習任務:
1.讀讀教材,說說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意思;
2.找到分別標有克與千克的物體,并用手掂一掂,感受克與千克的質量大小;
3.你知道斤、兩這樣的質量單位嗎?它們和克與千克有什么關系?(在農村,人們稱重時,用得最多的是桿秤,稱重單位是斤、兩);
4.把你的發現及疑惑與家長或同學交流交流。
在課始交流中,孩子們紛紛發言,把自己的親身感受說出來。有個孩子的發言我至今還記憶猶新,他說:“我在家里的食鹽包裝袋上看到了500克,用手掂了掂,知道了原來重500克就是這樣的感覺。接著,我又和爺爺一起把一包沒有吃過的食鹽放在家里的桿秤上稱,爺爺說剛好1斤。由此,我知道了500克就是1斤。然后,我們又去菜地里摘了幾根大小不一的黃瓜,用手掂了掂,發現大個的黃瓜和一袋食鹽差不多重,小的就不到500克。我們放在秤上稱了,爺爺說有4兩的、半斤的、6兩的……我問爺爺1兩是多少克,爺爺也不知道。今天我就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教師只需為孩子們答疑解惑,引導他們對克與千克形成整體認知。這樣的課堂既輕松又有效。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實踐活動從課前到課堂,從課堂再延伸到課外,學生的數感、推理能力及應用意識等素養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情境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在現實問題與數學抽象知識之間架設橋梁,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
筆者聽過一堂24時計時法的課,執教老師在課前請了兩名同學做演員,用手機拍了一個小視頻,上課時放給孩子們看。孩子們看到視頻中出現了自己的同學,立馬被吸引過來了:這兩個同學相約星期六的8點去學校打乒乓球,結果一人左等右等都沒有等到對方。教師順勢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某某失約,有的說地點搞錯了,也有的想到了早上8點與晚上8點的區別。這時24時計時法學習的必要性就呼之欲出了。孩子們帶著強烈的學習欲望學完了本節課知識,效果出奇地好。
三、教學活動生活化,促進思維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存在這樣的現象: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收效甚微。要使課堂教學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活動的設計應基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開展學習。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思考、探索、交流,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是生動有趣的、有思維價值的。
四年級上冊的公頃和平方千米,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感受不夠。在教學時,學生可先熟悉學習內容,形成初步認知。然后,教師把學生帶入田間,測量出一塊稻田的面積,再推算出1公頃稻田大概需要幾塊這樣的稻田。接著,全班學生依次排開,將大約1公頃的稻田圍起來,互相喊喊話,感受1公頃的大小。回到教室后,學生們互相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或是幾個地方的面積合起來約1公頃。這樣,孩子們對1公頃有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對平方千米的理解也就不成問題了。
四、作業設計生活化,提高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外。為此,教師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真正讓數學為學生的生活服務。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合理利用時間一課,由于這個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學素材也大都來自學生的生活。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學生會對教師提供的生活事件進行合理的安排,而應走出課堂,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形成合理利用時間的意識與能力。課后,教師可布置這樣的作業:回家和家長交流今天所學的知識,與家長一起研究在某些事情中該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并付諸行動,做完后談談這樣做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每天上課前,教師可安排學生分享自己在合理利用時間方面的做法及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們合理利用時間的意識大大增強。就拿課前準備來說。原來無論老師怎么強調在課前要把上課所需物品擺放好,效果總是不佳。自從孩子們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后,對于做事的先后順序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理解。為了避免上課找東西影響學習效率,孩子們都能自覺地在課前將學習用品準備好。課堂上找東西的聲音很少出現了。在課堂上,孩子們還養成了邊聽講邊做筆記的好習慣,學習效率明顯上升。隨著這樣的實踐活動不斷深入,孩子們認識到數學有用,進而想用、會用數學知識。這對于孩子們來講,是件受益終身的事情。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我們在教學與生活中應該做個有心人,巧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充滿活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有用的數學,學受益終身的數學。(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的一般資助課題“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素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XJK015BZXX056)
(作者單位:炎陵縣明德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