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求平
專業化是社會發展對教師職業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發展與改革新階段的重要特征。教師培訓機構應緊跟新形勢,向專業化邁進,這既是發展所需,更是長遠之策。
一、順應轉型升級需求,精準定位職能職責
2002年之前,漣源市教育科學研究室因編制有限、教師年齡整體偏大,難以承擔各學段、各學科教研任務。原漣源市教師進修學校主要從事初師、中師到高師的學歷提升教育,因長期脫離基礎教育教學一線,缺少教學資源和培訓體系,也無力完成教師培訓任務。針對此現狀,漣源市教育局將市教研室與市教師進修學校合并,成立教研師資培訓中心。這一整合資源、抱團取暖的舉措,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對教研而言,既解決了人員編制緊缺、研究經費保障不足等問題,也解決了教研成果推廣應用難的問題;對培訓而言,懂教學、善管理、長于研究的教研員是最合適的培訓師,有了教研員的加盟,教師培訓才會接地氣,才能更好地對接學科、聚焦課堂。
2017年9月,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成為2017-2019年湖南省教師發展中心轉型發展試點單位。在新的背景下,教師培訓既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既要關注“怎么教”,更要關注“教什么”;既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為此,我們著眼于全方位服務教育發展,著力打造集教師培訓、教育科研、繼續教育、監測評價、教育信息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業務機構,將教研師資培訓中心的功能定位為“教育科研中心”“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學校發展支援中心”“教育改革與質量監測中心”,最終建設成為務實高效的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真正實現“讓專業的人,以專注的心,做專業的事”這一目標。
二、打造“研訓一體”特色,發揮綜合職能優勢
部門整合是專業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將職能定位為“研訓一體”綜合職能,“教”以課堂為陣地,“研”以問題為載體,“訓”以改善為目標。通過十多年的實踐,已形成了“教育理論的實踐性解讀,教學實踐的理論性反思”的研訓理念,全市教師的綜合素養明顯得到了提升,也推動了城鄉研訓工作一體化發展。
(一)“研訓一體”項目
科學而實用的項目是“研訓一體”的核心。近幾年,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不僅開展了“培訓者培訓”“學校管理者培訓”“班主任培訓”“學科專業教師培訓”“新教師入門培訓”“薄弱學科教師培訓”等項目,開發了相應的課程,還開展了諸多主題教研活動與常規教研活動,比如賽課、校本課程開發、學科研究、課題研究等。培訓項目與教研項目統籌規劃、互為補充。項目的實施不斷完善了教師的師德修養、通識理論、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實現了教研與培訓的有機融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研訓一體”的實施過程
“研訓一體”主要采用外地集中培訓、市內短期集中培訓、送教下鄉、聯片研訓、校本研訓、網絡研訓、名師工作室、教師工作坊等方式,遵循以下模式。
1.問題導向。所有的研訓項目,圍繞學校和教師存在的問題展開,做到因“問”施訓、因“需”施訓。每一個流程都明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并緊咬目標任務不放松,全力保障效果。
2.案例載體。研訓員聚焦學校和課堂,篩選提煉出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育教學案例,幫助學校和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既從案例升華到理論,又從理論回歸到案例。
3.全程考核。對學員實行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評辦法,獎優罰劣。將學員參培情況作為教師培訓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列入學校目標管理考核體系,確保培訓項目有序、高效推進。
4.立體評價。對學員、學習小組、送培教師、項目組和接培學校都要進行評價,將學員學習結果與評優評先、職稱評定、年度績效掛鉤,對不能勝任的送培教師實行末位淘汰,獎勵先進學習小組、優秀送培教師、項目組和接培學校。此外,在研訓過程中還注重三個結合:即集中培訓與網絡研修相結合,專家講座、名師示范與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研訓相結合,市級研訓與校本研訓、個人自修相結合。
通過“研訓一體”的培訓方式,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參謀、智囊的作用不斷體現,對全市教育教學的研究、指導、管理、服務作用也日益突顯,研訓的規模不斷擴大。近3年來,全市整合各類優質資源,共實施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8566人次,婁底市級培訓2309人次,漣源市級研訓19886人次。
在“研訓一體”各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全市各學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2015-2016年度分別有省級優課38堂,部級優課21堂。我市教師參加婁底市的教師賽課活動,獲獎者占1/3以上。其中,2017年下學期,在湖南省舉辦的各類學科教學競賽中,9個學科中有7個學科是由漣源市教師代表婁底市參賽。全市共有41項課題先后被立項為湖南省教育科研課題。其中,2017年有8項省級規劃資助課題立項,為全省縣(市)規劃課題立項數之最。漣源市先后成為湖南省“國培”計劃首批項目縣(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縣(市)、教育信息化試點縣(市)、世行貸款建設示范性教師培訓機構項目縣(市)、“國培”“省培”工作評估A類項目縣(市)、教師培訓機構轉型發展工作試點縣(市)。
三、構建專業發展體系,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作為綜合性教育業務機構,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在發展中存在著觀念轉變難、保障到位難、組織協調難、職能融合難、專業發展難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使“研訓一體”真正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和載體,關鍵在于構建發展體系、健全管理機制。
(一)構建發展體系
1.進一步充實支撐體系。一是經費保障,從單一財政來源向多元化投入轉型。將教師研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通過財政一般預算、公用經費統籌、教育費附加及其他專項經費撥款,確保教師發展工作經費到位。市財政嚴格按照不低于教職工工資總額的1.5%預算,按生均公用經費的10%設立電教儀器專項經費專戶,各學校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8%安排教師研訓經費。二是組織保障,將專業化發展作為促進教師發展工作的大事,進一步健全工作平臺:市里成立教師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各鄉鎮相應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專人具體分管。三是制度保障。相繼出臺《漣源市“十三五”教師培訓規劃》《漣源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細則(2016-2020年)》《漣源市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方案》《漣源市教師培訓工作年度考核評價方案》《漣源市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實施細則》等文件,為專業化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撐。endprint
2.進一步夯實實施體系。一是不斷優化研訓團隊,進一步打造專家指導團隊、專職研訓團隊、兼職研訓團隊、校本研訓團隊。以專家指導團隊為引領,以專職研訓團隊為核心,以兼職研訓團隊為主干,以校本研訓團隊為根基,層層推進,步步落實,確保成效。二是加強研訓團隊的管理,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機制。從高校和中小學選調或公開招考一些優秀中青年教師充實研訓員隊伍,著重培養一批既能上“課堂”又能上“講堂”的骨干研訓員。三是建立聯動機制。項目實施以“國培”“省培”為引領、“縣培”為主體、“校培”為基礎,由教育行政部門、教研師資培訓中心、學校“協同作戰”,形成“市教育局—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項目組—接培學校—受培教師”五級聯動機制,進一步發揮“理實結合”的立體效能。四是不斷優化研訓平臺。(1)優化常規研訓平臺。在教研師資培訓中心的引領下,搭建好實踐和實訓平臺,建設好16所基地學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小學、幼兒園各5所;形成“研訓基地—基地校—學校—教師”四級研訓實施體系,構建“集中研修—校本研訓—個人自修”相結合的常態化研修機制。(2)優化網絡研訓平臺。在教育信息化時代,網絡不僅是教師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地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將電教中心并入教研師資培訓中心,利用網絡進行研訓,讓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自培、自訓、自悟中自我成長,以啟動內驅力,引領專業發展。
3.進一步規范評價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對教師發展工作的督導,全面構建由“市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學責任區—鄉鎮督導站—學校督學視導員”組成的四級督導體系,實行管辦評分離,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出臺《教師研訓團隊管理及成員考核辦法》,對研訓員從培訓、送教、輔導等方面進行考評;完善學員考核評價制度,實行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辦法,力爭“人人合格,個個爭先”。
4.進一步優化內容體系。著力構建教育觀念、專業知識體系、教學技能三大方面的研訓內容體系。以問題為導向,緊貼教育綜合改革、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等,因“需”施訓、因“勢”施訓。同時,關注區域、崗位、學段、成熟梯度,因“層”(類)施訓、因“時”施訓,滿足教師個性化的研訓需求。
(二)健全管理機制
1.健全工作機制。實行分管領導負責制、處室工作包干制、教師崗位責任制等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對管理員和研訓員實行一崗雙責或一崗多責,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完成,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2.健全用人機制。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對新進人員實行“凡進必考”,對在職在編人員著重抓提升,加強內訓與外訓,培養領軍人才與關鍵少數,對管理崗位實行公開競聘,同時實行末位淘汰制,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3.健全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績效量化考核激勵機制。教研師資培訓中心教師工作實績與收入分配、晉級晉職、評先評優等直接掛鉤,確保多勞多得、優質優酬。千方百計為教師搭建好各種平臺,支持教師建立名師工作室、申報課題、著書立說等,著力打造專家型校長、學者型教師。
4.健全研修機制。全方位立體化促進“以校為本”的常態化研修。一是發揮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統籌作用。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教師研修項目,按每個教師5年不少于360個培訓課時的總體要求,每年教師校本培訓不少于30個學時、縣級及以上培訓不少于50個學時的具體要求,實行“五年一規劃、一年一計劃、一案一考核、一年一總評”,滿足不同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二是發揮好教研師資培訓中心的主導作用。由教研師資培訓中心對培訓項目(包括集中培訓、網絡研修、送教下鄉、教師工作坊等)和教研活動(賽課、視導、研究會活動、課題研究等)分別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實施到位、指導到位,確保研修成效。三是強化學校教師自身的主體作用。將教師培訓工作的重心下移,使集中研訓(網絡研修)、校本研訓、個人自修有機結合,激發教師內驅力,轉變教師研訓角色,讓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能夠切實得到提升,以達到轉變教育觀念、優化教學行為的目的。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課題“小學數學教師核心素養和能力建設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7BZXX02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