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王凱+許世友+那健
摘 要: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不斷調整高校外國留學生的評價方式與方法,才能不斷增強其科學性、適應性,才能更準確聚焦高校留學生教育教學實踐成果,以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高校留學生教育的飛速發展,正依賴于恰當而專業的學習評價方法的變革和評價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教育
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對高校留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與方法必須不斷調整和變化,才能不斷增強評價方式方法的科學性、適應性,才能使我們能更準確地聚焦高校留學生教育教學實踐成果,也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留學生教育教學的最佳化和教師教學、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等的可持續發展。某種程度上說,高校留學生教育的飛速發展,正依賴于恰當而專業的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方式與方法的變革和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質量的提升。
一、 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方式與方法的現狀
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是依據留學生學習目標,對留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其實質是對留學生學習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它一般隱含著對留學生學習過程中留學生學習、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學習管理等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留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留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各校對高校留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所采取的評價方法有許多,但高度概括起來,總體可以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進行區域或學校大規模測試的方法,如調查問卷法、成績測驗法、測量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等;一類是基于日常數據積累的不適用于大規模測試的偏質性的評價方法,如基于觀察的評價、成長記錄本、質性數據的整理與分析等。
1. 基于區域或學校規模測試的評價方法
各校對高校留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所采取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如采取各類閱讀材料、在線測試、討論作業、繪制圖表、讀圖分析等評價形式,即各校都通過觀察留學生在各類學習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借助于表現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動態性評價,來評價留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以對留學生的學習產生導向、鼓勵、批評、糾正、改進、促進等作用。
目前,通過全面收集數據,在數據和事實基礎上,通過系統整理、分析留學生學習發展的各方面信息,來科學分析評價高校留學生學習,已經成為主流。數據分為量化數據和質性數據,量化數據一般通過學業成績測驗和調查問卷進行大規模采集。前者主要針對學科知識,目的是檢測留學生對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掌握程度,包涵了有關各學科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體現留學生對學科有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留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活動經驗”。后者主要包含了各類有關留學生身心發展水平與狀況的知識測驗,如各類醫療、醫藥、健康等的測試。
2. 基于日常數據積累的評價方法
科學評價,一定是基于數據基礎上的評價。由于教育的特殊性,過程性評價就變得尤為重要。對高校留學生學習的評價,有些可通過測試獲取信息,進行評價,而留學生學習習慣、學習素養、創新意識、學習潛能、好奇心求知欲等,無法通過測試獲取,多數學校就采取行為觀察、情景測驗等方法進行質性評價。這些評價,既關注留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留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水平,及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目的在于通過評價促進留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發掘留學生潛能,了解留學生需求,使留學生通過評價能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增強學習信心,促進其全面發展。
3. 基于各類高校留學生活動的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教師通過創設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讓留學生運用已知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或創造新東西,以考查留學生對某種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解決問題、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展狀況。通過在活動中,創設具備一定的具體生活情境的活動,喚起留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例如要求留學生演示、創造、制作或動手做某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斷激發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某方面的技能,在活動中不斷觀察留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借此來評價留學生已經取得的進步或成績,使有意義的留學生活動成為對留學生進行評價的平臺。
二、 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的內容、指標等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必須及時做出調整,并適時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操作對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長期的課改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我國高校留學生的學習評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
1. 質的異化:學習評價方式與方法有時有些以偏概全
我國現行高校留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突出反映在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注重學習成績,忽視留學生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評價方法過于單一等。部分學校仍然過度關注如何提高留學生的成績,忽視了評價是一種促進留學生發展與完善的工具,忽視了留學生的智能發展需求,仍然存在以考試代替評價,評價功能過于片面、偏激的現象。因此,克服學習評價領域存在的問題,需要實現由“測試留學生的學習”到“為了留學生的學習”的學習評價觀的轉變。
2. 量的隨意:測量理論與技術所限而表現出某些經驗主義
規模型考試通常是以分數來呈現結果的,但這一關乎留學生切身利益的量卻常常只能滿足對留學生的可區分、可選拔,至于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指標便在考慮之后了。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由于某些考試命題技術較為落后。有些命題,由于測量理論與技術方面的專業欠缺導致命題比較隨意,命題人員多憑經驗制卷,這與發達國家比較顯得十分不專業。因此,即便就學習評價的量的屬性來看,量產生的隨意性也是學習評價的一個硬傷。我們的考試在試題質量與考試結果反饋方面都受制于經驗主義,受制于測量理論與技術的滯后,不能滿足高校留學生學習評價的需要,因而必須加強教師命題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王月芬.加拿大安大略省學業評價及相關標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
[2]施久銘.評價“變臉”:從分數走向人的全面發展[J].人民教育.
[3]張寶琴,張英.關注數據改善教與學[J].上海教育科研.
作者簡介:孫錦,王凱,許世友,那健,遼寧省大連市,大連醫科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