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娟??
摘 要:張岱前半生因受祖蔭,聲色犬馬,放浪不羈,五十歲后遭逢國難,不與新朝合作,堅守節操,避居山林,常至衣食不繼。張岱強忍喪國之痛,轉變心態,著書修志,貧寒不改其節。在艱難困苦中完成人格升華,在著作中含蓄表達家國情懷。
關鍵詞:人格升華;現實烙?。还蕠樗?/p>
教學《湖心亭看雪》,欽佩張岱超凡脫俗的筆墨,更欣賞張岱的率性和風骨。張岱早年放浪形骸,荒唐奢靡,朝代更替,物是人非,暮年的張岱堅守節操,避居山中,布衣蔬食,從事著述。簡約的文字留下大片空白,讓后人慢慢體會他對大明王朝的深深不舍。下面將從《湖心亭看雪》的幾處細節作具體評述。
一、 “崇禎五年”——小文人的人格升華
文章劈頭七字“崇禎五年十二月”,看似平淡無奇地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實則靜水深流,暗含玄機。張岱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收錄《湖心亭看雪》的小品文集《陶庵夢憶》成于甲申(即1644年,明亡于此年)之后。清軍入關后,文化思想上強力壓制百姓,文人篇章提及前朝之事須用清朝的紀年法。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至1632年,即張岱筆下的“崇禎五年”,符合清廷要求的記法當是“后金天聰六年”。而張岱文集中凡記昔年游蹤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湖心亭看雪》中的“崇禎五年”,寥寥四字傳達出來的絕不僅僅是表述方式的不同。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統治者粗暴的文化入侵,圍繞著“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令,殘忍制造了“嘉定三屠”歷史慘劇。康熙二年(1663年)浙江烏程莊氏刊行《明史輯略》,因書中在提到明朝在遼東與滿人交戰時,仍用明時習慣用語,用明朝年號;對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稱等,凡參加莊氏《明史輯略》整理、潤色、作序的人,及其姻親,無不被捕。與此書相關的寫字、刻板、校對、印刷、裝訂、購書者、藏書者、讀過此書者,莫不株連。一時人頭落地,血肉橫飛。
在這樣嚴苛血腥的文化鉗制下,雖前有累累白骨的警示,張岱仍固執地借“崇禎五年”表達他的家國情懷,沉靜卻堅定。張岱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一生無緣于功名,曾只是荒唐奢靡的小文人,前半生因受祖蔭,聲色犬馬,放浪不羈,沒有很高的道德規范和有力的自我約束?!吧贋榧w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張岱《自為墓志銘》)但縱是如此,國破族亡之際,家財盡付劫火之時,站在時代邊緣的張岱,內心和那些前賢們一樣敏銳也一樣痛徹。不同于杜甫、范仲淹、文天祥這些頂天立地的大文人的振臂一呼,或作文吶喊。小文人張岱做到的是不隨波逐流,堅守自我。他強忍喪國之痛,轉變心態,將國仇家恨筆轉于自我,發憤著書,以解心中之塊壘。在如“崇禎五年”這樣狹小的隙縫里思念故國,在生活的艱難困苦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升華。
二、 “上下一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凄涼
“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前……”(《西湖夢尋·序》)西湖,于張岱,是一生纏綿的夢,更是永遠的精神家園。《湖心亭看雪》如此描繪西湖雪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贝笱o痕,天水一色,亭、堤、人、舟渺小如粒。
張岱記憶里的西湖,斷不是一個寂寞的去處。他曾在名篇《西湖七月半》寫道“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冬之西湖,沒有了人聲鼓吹的熱鬧,又是另一種風味,呈現出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靜美。而隔著奄忽數年和滄桑世事,張岱提筆書寫西湖雪景,落于筆端的卻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式的塵埃落定?!疤炫c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舉目望去,沒有任何鮮妍明媚,天不再清朗,云不再悠游,山失去青翠,水沒了明凈。只是單調純粹的茫茫一片,甚至沒有了生氣——“人鳥聲俱絕”。從不足200字的《湖心亭看雪》中我們看到了孤獨、荒寒與蕭殺,還有人的渺小、無奈和無助。“痕”“點”“芥”“?!?,一個小似一個,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生于茫茫天地間如滄海一粟,渺小微弱。張岱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文人一樣,在朝代更替中,被時代裹挾被命運擺弄,縱使滿心不舍,終無力回天?;貞浿械难┚?,恰帶著滿滿的現實烙印,《湖心亭看雪》留下的是世事變遷下小人物會于心而難言于表的感通。
三、 “是金陵人”——百感交集的故國情思
《湖心亭看雪》中冷寂的湖山也曾有一絲的靈動,“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有酒有客,“大喜”且“同飲”,似乎沖淡了滿目的悲愴和孤獨。一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就出賣了這個回憶者骨子里的凄清和悲涼。
金陵,見證了一個王朝的建立,那里經歷過繁華與溫柔。明末清初文人呂留良曾在詩中寫道:“嘗謂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這些明朝遺民們認為生逢明朝洪武初年的人,就像瞎子開眼跛子能走路,飽覽大好河山,精神非常愉快,走哪里都高高興興。張岱也是別無二致,他對大明王朝充滿太多留戀。對當年的王朝輝煌,滿懷自豪。他寫《鐘山》,“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蕭條之景讓他恨不得為此痛哭。故國的一景一物都能輕易引起他的拳拳報國之情。
《湖心亭看雪》西湖上乍逢知己,同是愛極這孤絕雪景的“癡”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問其姓氏,想必當年必也仔細回答。過了這許多年,再回憶,留在記憶深處的卻只是客不經意間述說的故籍,那而今讓張岱欲說還休的“金陵人”。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回憶中與知己的相遇之喜,全淹沒在這筆端欲說還休的唏噓中。
《湖心亭看雪》成文于張岱處在地理和心理的孤島之時,國破族亡流離山野,如畫江山物是人非,此身此心便再無歸處。在冷冽的西湖雪景里,在文字無聲的告流淌中,張岱蒼涼地表達著他的家國情懷及大明朝的深深眷戀。
作者簡介:徐利娟,中教一級,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大附中江寧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