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頌雅
摘要:信息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農村信息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當前農村科普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本文就以湖北黃石市科普信息化的發展為例,探討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推進我國農村科普信息化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科普;信息化;對策
一、引言
當前,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工作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領》,充分調動全社會開展農村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國科協和財政部聯合制定了“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該計劃希望通過“以點帶面、榜樣示范”的方式帶動廣大農民農戶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生產勞動技能,加快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翱破栈蒉r興村計劃”實施十二年來,在農村普及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隨著近年來4G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與上網資費下調,智能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率大幅提高,農民使用移動終端上網的規模越來越大?!盎ヂ摼W+”行動計劃的實施已經悄悄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新形勢下利用移動互聯網來加快推進我國農村科普工作已是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貧困歷來都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扶貧工作的投入力度,通過多渠道多手段開展扶貧工作,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但由于貧困人口基數大,扶貧任務依舊艱巨。現階段的扶貧工作更多的是點對點扶貧,更具針對性,同時扶貧開發更多地考慮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銜接,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點對點扶貧,為農村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我們需要以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和規劃科普工作。本篇文章以湖北省黃石市為例。
二、黃石地區經濟狀況簡介
黃石,湖北省地級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國土面積4583平方公里,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下轄四個市轄區、一個縣級市(大冶市)、一個縣(陽新縣),其中陽新縣為國家級貧困縣。根據2016年統計數據,黃石地區總人口246.55萬人,農村人口比重約占60%。黃石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50%,境內河港縱橫,湖泊、水庫星羅棋布,淡水資源豐富,是湖北省內水能資源富集地區之一;同時該地區是典型的丘陵地帶,農村地區地形復雜、人口素質較低、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較東部沿海地區明顯滯后、雖然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難以在短期內轉化為經濟優勢。
第一產業:
黃石市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棉花、苧麻等。蔬菜主要品種有大白菜、菠菜、蓮藕、四季豆、南瓜、黃瓜等。畜牧業以豬、雞、鴨為主。水果主要有柑橘、桃、梨、李、柿子等。漁業則以家魚、螃蟹、小龍蝦養殖為主,休閑漁業為輔。2016年,黃石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5.0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2.5%。
第二產業:
黃石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全市形成了黑色金屬、有色金屬、機械制造、建材、能源、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化工醫藥等八大產業集群。食品飲料發展迅猛,主打保健品牌的勁牌酒業已成為中國白酒行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截至2017年,全市有11家企業入圍湖北百強。同時,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華新水泥進入中國制造業500強。2016年,黃石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04.42億元,增長7.7%。
第三產業:
在進一步促進傳統服務業,如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穩定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區域旅游產業,其中以東方山、小雷山、西塞山、仙島湖等重點景區為龍頭的旅游產業初步形成,現代服務業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產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逐步發展。2016年,黃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9.59億元,增長11.5%。
三、當前黃石地區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從互聯網+時代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黃石市農村地區的科普工作,會發現目前科普工作至少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農戶獲取信息的渠道過于單一,對獲取的信息無法甄別其有效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智能手機在農村已經全面普及,不少家庭也擁有電腦,4G網絡也已基本覆蓋黃石農村地區。通過對農戶的走訪,發現智能手機的主要功能除了與親朋好友聯絡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拍照、上網、游戲和娛樂,而電腦則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多都處于休眠狀態,極少有農戶或農民主動通過智能移動終端去獲取農業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等有效信息,或希望獲取這方面的信息但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去獲取。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仍舊比較傳統,一般通過集市、親朋好友口口相傳等方式,或從個別偶然成功的案例中去學習。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可信度不高,通常不具有權威性,還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民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新事物、新技術的學習和接受過程相對緩慢。
2.專業科普隊伍缺失或科普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事實上,黃石農村地區很少有專業的科普隊伍,科普手段僅限于臨時組織少數志愿者開展幾次科技下鄉或幾場科普講座。由于黃石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收入偏低,人才大量流失,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型人才往往都會去大中城市發展,所以有限的專業的科普隊伍,年齡普遍偏大,素質不高,缺少新技術新技能,難以適應農村科普信息化的需求。
3.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利益的短視限制了農村的長遠發展
雖然近年來不少農民越來越意識到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更多的農民還是停留在依靠人力而不是科技手段的農耕年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在農村從事農業是一件非常辛苦、效益低下、沒有前途并且很不體面的工作,因而選擇放棄農業外出打工。正是由于這一原因,黃石地區農村很多地方曾經的良田都變成了荒地,大大制約了農村的發展。而從事農業工作的往往都是年紀較大、身體狀況不佳不適合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他們對科技的敏感度、認知度以及識別信息真實度的能力低下。調查發現,多數農民很難主動轉變自己的生產方式,往往都是年復一年的重復勞動,在沒有看到切實可觀的收益時,不會冒險接受新的科學技術,更不會將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4.農村科普工作定位缺失
“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實施十二年來,農村科普工作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升農民科學素養、普及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梢哉f“科普富農”是農村科普的主要目標。近年來,黃石地區很多農民已經實現脫貧,走向小康,但他們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外出打工積累的有限財富,而非農業收入。因此農村科普應該重新定位,重點科普各類能大幅增收的農業項目,并且科普時應有成功案例展示。對傳統耕種養殖業要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效率,節省人力成本,同時還應涉及到農村生產之外的日常生活、健康、家庭、情感、養老、教育、服務業等領域,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滿足農民的生活發展需要。
5.農村科普產品缺少新意,表現形式有待改進
目前的農村科普產品仍然停留在水稻種植、家魚養殖、家畜(牲豬)及家禽(雞鴨)養殖等幾個屈指可數的傳統領域,這些老調重談的內容很難激發農民的興趣??破盏谋憩F形式無非是通過科技長廊、流動圖書館或舉辦科技下鄉講座等形式開展。不可否認,這些活動曾經在普及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確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移動互聯時代,這些毫無新意的科普產品、科普形式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農村科普工作沒有真正惠及廣大農村大眾。
四、農村科普信息化思路與對策
1.利用信息化技術推動村鎮地區小型輕工業轉型發展
雖說當今社會,我國以“中國制造”為代表的大型工業早已走出國門并逐漸躋身于世界前列,但在多數地區,尤其是村鎮地區,工業生產模式傳統陳舊,企業間缺乏信息技術聯系,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仍層出不窮。對此,不妨效仿意大利輕工業區發展模式,加強“小輕”企業問信息交流與協作,充分發揮“互聯網+”背景下的優勢,構建工業生產信息網絡,發展信息生產平臺,促進企業間的環環相扣、聯動、專業化生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搭乘”信息物流“這趟快車”,推動線上線下全面智能化發展。
2.建立科普大篷車網頁
科普大篷車是十多年前中國科協針對當時我國科普資金不足、科普場地匱乏、科普場館短缺而專門研制的流動科普宣傳設施,在當時對農村科普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大篷車每到一處,都熱鬧非常,群眾參與熱情高,但其缺點也顯而易見,比如受眾少,內容單一、形式單一、時間短、影響小等。
而科普大篷車網頁能避免科普大篷車的所有缺點,并能喚醒廣大農民對大篷車的記憶。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將網頁建設成為農民實用技術學習平臺、遠程互動培訓平臺、即時信息查詢平臺、農村電商創業平臺、專家在線服務平臺等,打造農村科普020綜合服務體。
科普大篷車網頁不僅能夠讓農民解決生產問題,還能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還能夠提供各類數據支撐,指導農民有序生產,盡量避免農產品過剩或不足。同時支持農民通過大篷車網上創業平臺在家創業,讓資質優良的供貨方在網頁上為農民提供優質種子、化肥等農資及農業機械,通過專家在線平臺實時與專家溝通,解決生產甚至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3.科普大篷車網頁線上的整體規劃
依據黃石地區的整體產業狀況,科普大篷車網頁應針對每一項進行相關科普。主要包括實用技術,專家在線,農技視頻,農資超市,健康生活和科普旅游等幾個板塊,對于網頁要做到及時更新。
實用技術:主要針對黃石當地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主要食用的玉米、稻、小麥、薯類等,經濟作物有:茶葉、麻類、水果、藥材種植等,養殖業則包括各類家禽養殖、家畜養殖以及水產養殖等。主要更新最新的先進高效栽培技術、養殖技術、病害防治技術以及一些新型機械設備的更新與使用,促使產量提高,生產加工的多元化發展,以此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專家在線:里面會有專家訪談,在線提問等專欄,讓農民大眾與專家更近距離的接觸,有任何的問題也可以線上提問
農技視頻:方便農民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提高科普的效率
農資超市:進行一些農業設備和種子的買賣,方便農民進行購買。
健康生活:把現在的健康理念通過這個專欄傳播給廣大農民朋友。
科普旅游:利用旅游資源,鼓勵當地人民進行科普旅游的有關經營,并且適當更新其他地區科普旅游的經驗。
4.創新科普產品,改進農村科普的表現形式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越來越重視農村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更具針對性、更加有效的點對點扶貧工作。東部沿海地區的很多企事業單位、高校都專門成立扶貧工作隊、駐村工作隊等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做好農村科普信息化則是扶貧工作的關鍵環節。
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針對性強,這一特點為科普產品的創新及多樣化提供了便利條件,科普產品能根據扶貧對象量身定制,并能實時做出調整。同時由于精準扶貧的對象有限且明確,科普信息化可以采取如手機視頻、語音推送、實地演示等更多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通過利用移動AP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向確定受眾發布科普信息。
5.加強農村科普人才隊建設
縣鄉一級可設立科普信息化建設辦公室等機構,由科普辦公室牽頭多渠道、高標準選拔科普志愿者,并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多種方式培訓科普人員,提高科普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技能;通過吸收老教師、老專家、老工程師加入到科普志愿者隊伍中,使其發揮自己的技術或專業特長;對農村專業種植戶、專業養殖戶進行技術支持,發揮其示范作用,可將其成功經驗制作成視頻進行分享。
五、結語
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工作意義重大,是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丘陵地區普遍存在農戶獲取信息渠道單一、現代科技設備潛力沒有發揮,科技意識淡薄、缺乏創新精神,農村科普工作定位缺失等問題,本文通過對湖北省黃石農村地區科普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希望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為加快推進我國農村科普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