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婷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 211100)
當今世界,隨著“新工業革命”思潮的產生,產業的升級轉型,“大工程”的發展態勢日益顯著。為了滿足社會經濟轉型對于研究生教育結構轉變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程師作為一種培養目標也受到重視[1]。2017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印發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發展提出:“應依據特定的學科背景和專業領域的任職資格要求,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2]因此,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是新型經濟背景下,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深入開展,各國間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此形式,中央相繼推出“中國制造202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等戰略,構筑取得未來國際競爭優勢[3],迫切需要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是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支撐。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普遍存在應用能力欠缺的問題,難以滿足社會對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工程教育是與國家產業發展相互聯系的,產業的發展需要高層次工程人才的支撐。著力解決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不足問題,提高應用能力,可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提供人才的支撐。
工科碩士按學位劃分可為工學碩士和工程碩士。由于我國工程碩士教育起步較晚,培養模式上僅僅只是對工學碩士的“簡單移植”,傳統重知識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導致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相脫節,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的新需求。在新一輪的產業革命發展背景下,提高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實踐能力,是學校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自覺行動,是貫徹國家人才戰略的重要舉措。
高素質、新型的工程應用人才是推進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基礎與前提,僅僅具有高深理論知識,無法滿足社會對工程碩士的要求。未來的工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高等院校必須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才培養變化,相應的改革培養目標,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
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國家于2009年設立全日制工程碩士。工程教育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但招生對象是以應屆畢業生為主,與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相比缺少實踐經驗,在工作實踐中會遇到很多依靠理論知識難以解決的問題。
因此,加強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樹立新型的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培養面向社會需求,不斷提高職業競爭力,滿足行業單位的用人需求。
工程碩士按學習方式不同,又分為全日制工程碩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碩士。非全日制工程碩士,招收的對象是具有一定經驗的在職人員,培養過程注重學術實踐能力的提升;全日制工程碩士主要招收應屆畢業生,實行脫產學習,缺乏實踐經驗,則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4]。
工程碩士作為一種專業學位,主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工程人才。牛建會認為,工程實踐能力則是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踐活動,解決現實工程問題的能力[5]。浙江大學余曉認為,工程實踐能力應該是工程人才在新的工程背景下,從事與工程有關工作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各種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其有效參與社會,進行終身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同時必須面向實踐,且與工程活動緊密聯系[6]。工程碩士的實踐能力是與工程活動相關,側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服務于行業發展。基于此,筆者認為,全日制工程碩士具備多學科理論知識,在新的產業革命的背景下,實踐能力應該具有多維性,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通過復合交叉理論知識的運用,有效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二是參與技術研發設計、服務行業發展的能力。
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特殊性,應提出滿足新型經濟發展的更高層次構成要素。關于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已有相關的研究,侯紅玲提出從儀器使用、科研訓練、工程鍛煉等幾個方面加強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7];曾興雯提出,加強實踐環節是提升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契機,通過構建專業實驗室、建立產學研培養基地、優選典型項目等措施落實實踐能力培養環節[8]。已有的研究顯示,操作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則是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要素。
工程教育作為一種專業學位,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是教育的歸宿。繆文財從工程師能力探討出發[9],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構建了工程認知能力和設計能力、團隊管理及協作能力、工程溝通及運用能力以及信息處理和學習能力等四個維度實踐能力的框架[10]。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種能力之外,工程碩士在參與項目時,溝通協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此,在新型產業革命背景下,“大工程觀”已成為當今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專業技能、勤勉的職業素養以及跨文化的交流溝通,是培養工程師的核心要素。此外,工程碩士是應用型人才隊伍的主要來源,面向行業、引領經濟發展是其重要特征。筆者基于上文的相關闡述,進而提出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主要的構成要素:構造問題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工程處理能力、知識轉化能力、領導協作能力等(如下圖所示)。

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圖
1.構造問題能力。工程碩士的設立,是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滿足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模式是脫產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學習一些工程專業知識,與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相比較,缺乏實踐經驗。在現實環境下,工程項目通常以復雜、未知形式出現,使得學生難以厘清事物的本質問題。我們在強調問題的解決時,往往忽視了事物的起因。于高校而言,培養合格的工程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復雜問題情境中構建出可處理關鍵問題的能力,即強調構造問題能力的培養。
2.科學研究能力。舍恩曾指出:“研究的功能不應使人從實踐中剝離,研究應即是實踐之發展。”[11]科研能力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部分,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科研能力,主要是參與實踐項目,行業技術難題的攻克,進一步了解行業背景,獲得實踐經驗。學生通過參與導師項目,在進行實踐調研、實驗過程中,可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有利于提高自主研究能力。
3.知識轉化能力。知識轉化能力,是一種是面向社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碩士通過系統地學習,已經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如何有效的將生產的知識及科研成果向社會輸出,服務于行業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于知識成果有效的運用于社會生產。隨著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市場的競爭要求縮短新項目的研發周期,搶占時機投入市場,完成成果轉化。高校通過產學研合作,積極發揮人才和科研力量,實現資源整合、協同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工程碩士知識運用于社會的能力,促進高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導性作用。
4.工程處理能力。當前產業革命的背景下,要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于高層次工程應用人才而言僅僅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實踐能力則應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工程處理能力即通過依托培養基地、項目合作等形式,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來解決工程實踐問題。以多學科融合為特點的新經濟,要求未來的工程人才,具備較強的實踐才能和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5.領導協作能力。領導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大工程觀”是當今新型工程教育的一個主要理念,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工程實踐能力,更要注重培養一種領導協作能力。在當今動態發展的新產業背景下,僅僅依靠個人是難以完成項目的,更多是依靠工程人才之間的領導協作,即通過參與來引導項目的進程,并且不斷地加強各方溝通交流,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領導協作不是單方的指揮,而是相互之間的學習,只有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才會不斷地完善。
實踐能力是工程碩士培養的核心,各高校也開始重視其能力的培養。但是,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的培養現狀可看出,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構造問題能力缺失。全日制工程碩士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隊伍的主要力量,其培養質量對于人才隊伍有著重要的影響。實踐活動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目前,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課程設置側重于原理性知識,僅以掌握知識為目標;教學方式中缺失實踐教學環節,則難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構建問題的能力。
第二,知識轉化能力不足。與“再工業化”浪潮相適應,大工程、大科學成為這一時期的教育主流,歐美各國紛紛開始進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通過強化工程實踐能力、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新形勢經濟發展的需求。比較而言,我國由于全日制工程教育起步較晚,培養模式僅僅是對工學碩士的簡單移植,未形成完整的培養體系。當前以動態發展為特點的新經濟,我國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仍然偏重單一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知識與技術結合能力的訓練,培養人才與生產實踐相脫節,難以發揮對行業技術發展引領作用。
第三,領導協作能力欠缺。隨著項目工程的復雜化,越來越重視工程師之間的交流協作能力。目前,由于我國陳舊的教育理念,僅僅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工程素養、行業價值的塑造。此外,實踐環節落后,平臺稀缺,導致學生難以深入一線,參與項目的改進,缺少團隊協作意識。
第一,建立實用性的課程模式。課程設置應注重導向性及實用性,而不僅僅以掌握知識為目標。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推動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契機。實踐環節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增加實驗室和實驗平臺等操作場所,開設課堂實驗操作課程,增加學生在學校的實踐環節;并且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以課程為基礎,自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既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也利于學生構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第二,搭建多元化的實踐平臺。工程實踐是工程碩士重要的實踐環節,構建多元化的實踐平臺是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工程碩士的知識轉化能力,即是工程碩士將科研成果轉化到生產實際能力,是一種面向社會的能力培養。依托產學研合作,由政府協調推動,以人才培養為導向,形成高等院校、行業與企業聯合機制,培養參與企業經濟技術研發的人才,帶動行業、產業與高校的全面合作;通過重點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整合行業與社會的資源,完善合作培養機制,為學生提供頂崗實踐的機會,切實參與科技研發創新。通過搭建多元化的實踐平臺,形成了資源共享、利益互贏的培養體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知識轉化能力,培養區域經濟所需的適用性人才。
第三,樹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各高校加快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滿足社會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華盛頓協議》對畢業生提出的12條素質要求中,不僅要求工程知識,還強調品德倫理和通用能力。高校以“大工程觀”為指導思想,開設選修課程,推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加強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注重工程師的人格塑造,明確行業領導角色。
[1]董廷旭.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以綿陽師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2]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關于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Z].2017.
[3]徐雷.關于綜合性高校開展新型工程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
[4]徐亞萍.我國工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16.
[5]牛建會.地方高校培養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1).
[6]余曉.面向產業需求的工程實踐能力開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7]侯紅玲.工科碩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養方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
[8]曾興雯.加強工科研究生培養的實踐環節[J].中國高教研究,2005,(1).
[9]繆文財.加強工科研究生培養的實踐環節[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10]王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11]姚緯明.產學研理論的創新與實踐[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