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 235000)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存在豐富的民族傳統音樂資源,并產生了十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逐漸流失。為此,還需要積極地對其進行傳承和保護,并對其予以傳播和創新。自媒體時代大背景下,各種新型的媒體類型開始不斷地涌現出來,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自媒體指的是各種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的媒體類型的總稱,與傳統的媒體類型進行比較,各種自媒體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具有很強的互動性等特征。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溢著大量不同的新型自媒體媒介,包括微信和博客,以及微博等。在對這些新型自媒體類型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等進行選擇性的應用,利用不同的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和交流等。對于不同的企業而言,也可以結合自身的經營與發展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當的新媒體進行應用,以達到品牌宣傳或者市場營銷的目的。
1.傳播速度快
新媒體依托互聯網和各種新型的網絡技術等,較之傳統的媒體類型,在傳播速度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加上各種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涌現,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各種新媒體來了解最新的資訊,并實現在線的信息、視頻等瀏覽和查詢等。
2.強大的互動性
新媒體還具有鮮明的互動性特點,目前,新媒體的類型極其豐富。例如,有大家十分熟悉的論壇和社區以及博客,還有新興的微博和微信等。利用上述不同的新媒體類型,人們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等開展各種信息交流與互動。例如,在很多品牌的官方網站和微博、微信上,都為廣大網友提供了在線咨詢等服務類型。于是,不同的網友可以及時地通過不同的方式與品牌以及其他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接收來自不同網友或者品牌的各種咨詢等,充分體現出新媒體所具備的良好的互動性特征。
3.雙向傳播
新媒體還具有雙向傳播的特點,以往的媒體大多是單向傳播模式,但新媒體是將受眾置于了主體位置。于是,對廣大受眾來說,不但可以積極主動地消費各種信息產品,也可以自由地發布各種信息。例如利用時下十分熱門的微博等,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布圖片或者文字等。
隨著我國自媒體平臺用戶群規模呈現出持續擴大的發展趨勢。近年來的自媒體用戶規模發展變化情況統計(以微信與微博用戶為例) 如表1所示:
民族傳統音樂指的是以獨奏、合奏形式,利用各種中國民族傳統樂器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涉及到多種音樂類型,包括宮廷音樂、文人音樂以及戲曲音樂等。回顧我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在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背景的影響。同時,也與音樂本身的內在藝術規律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于是,在自身發展規律以及不同階段社會現狀的雙重影響下,我國民族傳統音樂也呈現出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并始終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自媒體時代,借助一定的自媒體及相關手段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播和推廣,有利于更好地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首先,自媒體環境下,更利于更好地吸引年輕受眾,擴大各種音樂的傳播范圍。其次,利用自媒體可以有效地打破時空界限,便于愛好者相互交流。另外,還便于吸引社會關注,增加傳承保護資金。
對于不同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而言,音樂的內容大多十分豐富,流傳于世的歌曲也數量眾多。為了更好地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予以傳承和推廣,可以積極地利用一定的自媒體工具,對相關的音樂給予多渠道傳播和推送。首先,相關的部門與音樂人可以積極地尋找一定的自媒體合作伙伴,來向公眾推送各種網絡音樂服務平臺。例如,當前很多網絡運營商都設計有一些音樂相關A PP等,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向人們進行不同種類的音樂推送。針對這一情況,在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推送的時候,也可以積極地嘗試利用一定的自媒體工具進行音樂傳播。例如,當前網易手機A PP在日常生活中對網易云音樂進行實時推送;另外,QQ、微信等也對QQ音樂進行了一定的推送。網易云音樂自媒體計劃是專門面向擁有優質音樂資訊生產能力的用戶制訂的,是云音樂為廣大音樂自媒體作者提供的一個專業音樂平臺,成為網易云音樂的自媒體作者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2016年,QQ音樂宣布月度活躍用戶破億,并于年底宣布成為中國首個盈利的在線音樂平臺。為此,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嘗試利用上述自媒體工具,以及其他一些類型的網絡應用、A PP等對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宣傳和推介,以擴大其知名度,增強人們對相關音樂的熟悉程度。這里有音樂資訊、音樂故事、音樂評論、音樂推薦等各種專業性內容,通過個性化推薦方式,向用戶匹配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則來自各種專業音樂機構和音樂類自媒體。目前入駐的機構媒體如Bill b oard中國、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看見音樂、落網、著調等,自媒體如民謠與詩、幻音等。從入駐媒體可以看出,音樂盡可能地覆蓋各種音樂類型和用戶群體。自媒體可以用圖文、音頻、視頻、直播電臺等多種形式來發布內容,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內容體驗。在以往,針對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在進行表演傳播時,大多局限于田間、地頭,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完善的視頻資料和音頻資料等相對較少。為此,針對這一情況,還可以嘗試將相關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表演情況制作為專業的視頻,并投放到一定的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和宣傳。T M E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音樂品牌,均位居國內一線陣營。當QQ音樂在進行內容服務的試運行,構建內容生態之際,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也四處出擊,依托自身定位和騰訊的優勢資源,不斷推出創新服務。
在傳統時代,人們靠雜志、電臺、影音這些傳統媒介渠道去獲取音樂信息。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爆炸的信息量以碎片化形式呈現,不僅沖擊了傳統媒體,同時人們也找不到一個聚集的陣地去了解音樂信息。音樂,作為人類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自帶社交屬性。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便可以積極的考慮打造個性化的音樂自媒體服務平臺,以更好地對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傳播和發展。對于不同的地區而言,可以立足本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地研發各種適合移動智能終端的音樂播放A PP。同時,對相應的音樂推送格局予以優化設計。例如,可以針對當前微信以及微博應用十分廣泛的現象,建立一定的微信群及自媒體平臺等,對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實時地推送。另外,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人年齡偏大,很多喜愛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公眾年齡也相對偏大。因此,上述人群大多對各種新型的自媒體工具的具體使用方式以及方法等掌握不夠熟悉。為此,對于不同的地區而言,相關部門還要注意做好引導和組織工作。鼓勵不同的傳承人以及音樂愛好者積極地學習各種自媒體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微信和微博以及QQ等,進而掌握必要的通過自媒體進行相互交流與互動的技巧等。此外,對于不同的地區和有關部門、音樂愛好者等,可以建立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官方自媒體平臺。例如開通一定的官方微博,開通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微信公眾號等。借助上述不同類型的自媒體平臺,定期或者不定時地對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相關的知識、技巧、資訊、新聞以及各種相關的文藝活動信息等進行發布。同時,對各種自媒體平臺而言,除了具有更豐富的特點之外,是它的開放性。任何人和機構達到要求都能入駐。相應的音樂平臺希望強化媒體屬性,但并不是自身的媒體屬性,而是作為開放平臺。在相應的平臺上,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服務項目,包括音樂內容服務和用戶試聽下載服務以及各種音樂社交互動等,不斷提高相應自媒體平臺的綜合性。這樣一來,可以從用戶規模、活躍度到曲庫資源優勢,再到不斷探索的數字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生態模式,多角度發力必將成效顯著。
總之,當前多種不同類型自媒體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眾多不同的領域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于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而言,也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也可以發現,自媒體時代大背景下,可以積極地借助各種自媒體工具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傳播,并結合實際情況,打造一定的個性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自媒體服務平臺,進而更好地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梁紅玉.淺談在當代高師音樂教育中傳承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意義及其策略[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5(3):94-96.
[2]王秀枝.達斡爾族傳統音樂在“斡包節”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2014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簡稱莫旗)斡包節為例[D].哈樂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3]桑德諾瓦.對一種民族宗教唱腔的個案研究與思考--兼論多媒體音樂傳播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所產生的重大影響[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2):71-77,70.
[4]手機網民7.24億!C NN I C大數據背后折射的行業新趨勢|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_新浪新聞http://news.s i n a.com.cn/o/2017-08-08/d oc-if yi swpt5703603.shtml
[5]2016年Q1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數據洞察報告-互聯網的一些事https://www.baid u.com/l i n k?u r l=8f N iH4v p UH s77f 9J E ln Q iiaf W M k G6d E6y30r A3r q x qEI-Q98a3d g f m N Q K B H W f Z Jz&w d=&e q id=f d158e ad00038b92000000035a371397
[6]有關自媒體的一些統計數據_中國氫分子產業網http://www.21hcn.com/S how N ews.a sp?id=809
[7]王建朝.歲時節日與哈薩克斯坦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以克孜勒奧爾達市的兩次節日文藝匯演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3,11(2):22-27.
[8]在線音樂平臺在差異化競爭中尋找新路掘金“耳朵經濟帶”-信息技術-中國高新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http://www.ch i n a h i ghtech.com/html/ch a n y/xx j s/2016/1223/
[9]陳聰,叱培虹.論文化生態視野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及發展[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4):106-109.
[10]劉海波.論廣播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中的作用——以延邊電臺朝鮮語頻率《教唱民謠》專欄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2,3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