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澤,曾 琳,刁一峰
(1.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6;2.長沙縣職業中專學校,湖南 長沙 410142)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在勞動力和土地資源一定的情況下,農業機械化作為提高勞動力最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益,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當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農業機械應用技術專業的非常之少,就讀農業機械專業的學生極少,農機專業的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人才培養質量與崗位需求差距大,農技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缺口大,制約了行業和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而現代學徒制是解決現階段中職農業職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學校教育與傳統學徒制的相互結合的產物,是以社會、企業等用工單位需求與職業崗位資格標準為服務目標,以深度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為形式,以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綜觀世界職業教育實踐,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的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另外,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奧地利等學徒制度也非常有特色,對我國開展好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都有著借鑒和啟迪作用。
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和勞動就業體系互動發展,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通道。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
(1)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開辦農機專業的情況。據資料統計全國地市級以上的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共843所,其中開設農機類專業的有28所,占3,32%,這28所學校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華南地區。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1076所,僅有12所學校開設農機相關專業,占1.12%。根據教育部網點公布的名單,全國共有2246所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只有37所學校開設農機類專業,占1.65%。2018年湖南省在招職業中專學校共385所,其中開設農機專業僅2所。以上數據表明,中職農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與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嚴重失調,區域發展也不平衡,導致農機專業技術人才十分匱乏。
(2)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農機專業招生難。目前中職學校的農業機械專業招生十分困難,盡管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和主辦學校采取了許多辦法和措施,如“定向班”、“免費對口培養”、“訂單班”、“校企合作班”等形式,但中職學校農業機械專業面臨的招生困難仍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農業機械行業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設備不斷更新,農業機械技術不斷進步,這些都使得農業機械行業的工作對農機專業的學生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一定農業機械實際操作的經驗,這些也導致中職學校農機專業的畢業生越來越難找到工作。所以,農業機械化專業學生招得進、下得去、留得住是中職農業職業教育現階段面臨地挑戰。
(3)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農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就業崗位。目前開設農業機械化專業的中職學校,其人才培養目標為畢業生掌握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對應職業崗位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能從事農業機械的裝配、檢測、使用、維護、營銷、技術服務、農業機械推廣及設施農業技術應用等工作,具備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勝任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等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畢業時取得中級農業機械維修證、農業機械操作駕駛證、汽車拖拉機駕駛證、中級農機維修電工證等職業資格證書。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對農機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但農機專業的大多數畢業生卻就業無門,農機行業的高需求與農機專業畢業生的低就業率形成鮮明對比。
(4)農機專業教學硬件條件有待改觀。中職學校農機專業辦學規模制約著辦學水平的提升,許多學校由于專業人數少、辦學投入少、農機實訓器材及設備嚴重不足,這導致很多實驗實訓項目難以開展。特別是與實際農機使用與維護緊密結合的教學設備、模擬設備、檢測儀器以及維修設備缺乏,或者設備、機型和農具已淘汰過時,如用于拖拉機拆裝、農機具拆裝、診斷分析的訓練設備缺少,嚴重影響農機實踐教學。即使有些學校和校外企業建立了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訓的效果也往往不盡人意,很多中職學校在選擇校企合作的單位時通常選擇一些規模較小不正規的私營企業,存在應付了事的態度。
(5)農機專業教學知識體系比較落后。優質職業教育的教學知識體系需要不斷持續更新,才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不脫節。目前中職農機專業的教學內容比較落后,全國比較成熟農機專業教材很少,雖然中職院校的教材也在不斷更新,但由于教材編寫、出版等還需一定的周期,使得教材的更新永遠跟不上專業技術的發展。中職農機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與行業的發展差距較大,由于中職教育與行業結合不緊密,教師不能經常接觸到行業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中職教師中從事過農機作業和生產管理的不多,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普遍較低,“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教師知識體系也比較落后。這些都嚴重影響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2017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意見》中再次明確“加強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成為質量人才培養的主體,推廣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這充分說明了現代學徒制的時代性和優勢所在,現代學徒制也是解決中職農機專業目前存在問題的最有效途徑。現代學徒制的本質依然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礎是校企合作,其核心是工學結合,其最終目的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完善學校招生錄取與企業用工一體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明確雙重身份,明確各方權益及學徒在崗培養的具體崗位、教學內容和權益保障。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交互訓教、崗位培養,學徒雙重身份、工學交替、在崗成才。有效解決農業機械化專業學生招得進、下得去、留得住的問題。
(2)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健全學徒培養管理機制,完善雙主體育人機制,探索人才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學校與企業教學資源共享機制。踐行六個對接(學校與企業、基地與車間、專業與產業、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員工、培養培訓與終身教育),讓學生體驗、模仿、嘗試、感悟企業文化。讓學生切實踐行企業工作和企業文化,確保學生切實掌握實習崗位所需的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遷移能力,實現“人人有技能,個個有特長”的目標。
(3)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構建現代學徒制。推行工學結合,實施雙導師制。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崗位標準、企業師傅標準、質量監控標準,共同建設專業課程及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專業教學內容和教材,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建設校企互聘共用的師資隊伍。以教師培養、評聘和考核為核心,強化“雙導師制”隊伍建設。實施學校與企業管理人員雙向掛職鍛煉,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推動專業教師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及時完善和更新相關理論知識。完善雙導師標準及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健全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明確雙導師職責和待遇,建立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
(5)建立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制訂學分制管理辦法和彈性學制管理辦法。創新考核評價與督查制度,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和考核評價機制。以能力為標準,改革以往學校自主考評的評價模式,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積極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由企業、行業和中介機構對實習學生所實習崗位技能進行達標考核,要求實習學生所實習崗位須達到初級工要求。建立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制定學徒管理辦法,確保現代學徒制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