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翠??
摘要:當前社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信息傳播形式,很多人說“微時代”已經來臨。這樣的背景對我國的教育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把微課帶入了教學當中。在當前中國新課改教育政策下,如何把微課帶入學生的課堂上,把微課完美地融入課堂之中來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是當前教育中面臨的問題。本文基于對微課的性質、特征、概念等方面對高中政治課堂上微課的應用教學做出了詳細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夠提高微課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為學生們的學習帶來幫助。
關鍵詞:微課;高中課堂;政治教學
互聯網已經完全走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很多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微課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微課在其他國家的應用很早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在中國的應用才剛剛開始,微課在中國的發展還需要不斷地加強與完善。實踐表明微課在中國的教育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大大地提高中國的教育水平。由于微課在我國剛剛興起,很多的形式與內容都是模仿國外。但是中國教育情況和國外情況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說這就需要中國教育者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當前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地完善調整,創造出適合中國教育的微課模式。對于高中的政治教學來說,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適合學生的微課模式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一、 微課的特征與概念
微課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區別,微課是以簡短視頻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具有時間短、教學內容簡單明了、資源容量小的特征。
1. 時間短
在當前中國的微課教育模式制作當中,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學習規律,制造了時長在五到十分鐘的微課視頻。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微課的時間更短,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
2. 教學內容簡單明了
微課教學內容,是微課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微課視頻的制作當中要以動態視頻的方式,把所要教給學生的難點、重點變得簡單明了、生動形象,提取精華教給學生,讓學生們對此很容易接受。這就和傳統的把知識硬搬給學生不一樣。微課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之后再對學生進行高效率的教導。
3. 資源容量小
以視頻為基礎的微課文件容量一般都很小,支持播放的方式有很多,方便老師和學生們的使用,同時具有在線和離線觀看的功能。微課視頻容量小就可以保證教學的流暢性,并且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僅僅只限于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可以真正地實現移動教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學習微課,可以反復地觀看,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質量。
二、 高中政治課堂中微課的具體應用
1. 應用于課程開始
可以把微課應用于中國高中政治教學課程的開始,通過播放視頻的手段,首先讓學生感覺到和傳統的課堂不一樣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高中課堂不再感到緊張枯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信心。
2. 應用于課程疑難處
對于中國當前高中生來說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他們的知識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在面臨高中枯燥的政治教學內容時,難免會出現不懂的疑難之處。微課針對高中生政治課程這一難題有很明顯的解決效果。微課可以詳細明了地把知識的難點、重點給學生展現出來,可以讓學生反復地學習疑點難點。讓學生更有效學習高中政治的課程。
3. 應用于課程的熱點處
高中政治的教學其實是一門和國家政治教育有關的政策,這是和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一門課程。通常我們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要站在道德理論的角度出發。但是理論的東西對于高中生來說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微課的出現可以明顯改變這一現狀,視頻中圖片、文字、聲音的加入給學生帶來新的體驗,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課堂變得輕松活躍。微課中視頻可以有效地把時事熱點簡單明了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習高中政治的效率。
4. 應用于思想形成處
作為一名中國的當代高中生來說,政治課程不僅僅是要學習當前的中國理論政策知識,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們建立起積極、樂觀向上、正能量的思想道德品質。思想對于高中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很難理解。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在接受思想教育,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接受思想教育的量非常的有限。而微課可以通過視頻、文字、語言、聲音這種生動形象的模式來給學生強烈的畫面感。
微課在當前中國課程教育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很好地為教學服務。微課結合了中國高中生的具體情況,學習規律,從實際出發,制定出適合中國高中生教育的微課模式,這將是中國教育的一次巨大進步。微課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簡單易懂、富有畫面感。對于中國的教育來說將是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翔.微課在高中時事政治教學中的現狀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2]施云菲.例談微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06):45-46.
[3]馮維鍇,李曉偉.高中政治微課的開發與應用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6,(01):61.
作者簡介:張文翠,安徽省滁州市,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