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南唐后主李煜曾為南唐皇帝,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李煜破國亡家,肉袒出降,被囚禁于汴京,李煜忍辱負痛過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賜酒毒死。縱觀李煜的一生,他曾經輝煌過,身處萬人之上,也曾敗落過,身處萬人之下,但正是這種身份的巨大落差,造就了他內心巨大的苦痛,才使他把所有復雜的情感都通過他的詩作表現出來,成就了一代偉大的詞人,也使他的詩詞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相見歡》即為李煜后期詞的代表作之一,宋黃昇在《花庵詞選》中說:“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可謂是對他所作之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一、關鍵詞語透露出悲情
在這首詞中有幾個關鍵詞語,透露出詞人內心的悲痛——“無言”、“鎖”和“別是”。
我們先賞析“無言”,讀過這首詞的人一定會產生一種疑問,他為何“無言”?是他不想說話嗎?很顯然不是,他很想說話,他有千言萬語想一吐為快,但是卻不知從何說起,正如下闕所說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其二,他不能也不敢隨便說話,身為階下之囚,身邊定少不了宋帝對他的嚴密監視,否則《虞美人》就不會成為他的絕命詞;第三,他無人可以傾訴,當時他隨身妾室只有小周后一人,即使有想對朋友說的話,想對大臣說的話,也只能默默無言。一個“鎖”字傾吐了他內心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字面上看鎖住的不過是“寂寞”的“梧桐”,“寂寞”的“深院”,實際上我們看出被鎖住的恰恰是他這個人,這把無形的大鎖鎖住了他,也鎖住了他對往事的懷戀,對故國的思念,對亡國的痛恨,鎖住了他所有的希望!也正因如此,他才有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就是下闕中的“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一句,“別是”一詞里蘊含著詞人怎樣不同于他人的情感呢?我們可以結合李煜前期詞中的詩句來體會,他曾在《浣溪沙》中描寫到:“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那時正是李煜坐擁江南之時,皇宮內歌舞升平,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宮殿中仍然香煙繚繞,用紅錦做成的地毯被舞步輕盈的舞女們踩出一道一道的皺紋。曾經他何止只擁有這些,還有在《破陣子》中“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榮耀,再看如今,正值清秋時節,眼前蕭瑟的景象,凄涼的氛圍,詞人無法排遣那綿綿的思緒,縱有千言萬語也只能留宿心頭。這等滋味怎是我們常人所能體會得到的?
二、詩詞意象透露出悲情
“西樓”作為意象在詩詞中,多指傷心之地,是排遣憂傷,懷念愛人或友人的處所。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有“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哀柳長堤;李清照的《一剪梅》也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詩句。在本詞中李煜并沒有選擇其它場所,而是選擇“西樓”,大概就是想借助“西樓”來寄托他內心的憂傷痛苦吧!
“月如鉤”,首先從月的形狀看,似鉤形;其次,清秋時節的月亮質感上又如冰涼的鐵鉤,這正符合詞人當時凄冷的內心;再次,我們可以理解其為“殘月”意象,自古以來我國文人志士,一提到月亮絕大多數都是表明自己對故鄉或者友人的思念,例如南朝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中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寫出女子對男子的哀怨與眷戀之情;杜甫《月夜》有“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表達對其閨中妻子的思念,等等。而此處卻用了并不完美的“殘月”意象,是否在象征著李煜那有著缺憾的人生呢?
“梧桐”常和秋天這種凄涼悲切的景象聯系在一起,表達詞人內心的哀愁傷感。例如溫庭筠的《更漏子》中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的《聲聲慢》也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處詞人寫梧桐,更能表現詞內心的愁苦與寂寥。
“深院”在古詩詞中,是一個表達詩人或者詞人幽閉、孤寂等情態的意象,在本詞中亦是如此。另如類似的有李煜的《浪淘沙》中“秋風庭院蘚侵階。一桁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歐陽修《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的名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上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不錯,上闕似是寫景,實為抒情。正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詞人給景物上附著了他自己獨特的情感,借助眼前景表現自己無法排遣的孤獨與寂寞,凄涼與哀婉。
三、以絲喻愁透露出悲情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著名的以絲喻愁的詩句。因“絲”諧“思”,以絲喻相思、愁思,在詩歌中頗為常見,李商隱的《無題》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表達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堅定不移;再如六朝民歌的《子夜夏歌》中有“晝夜理殘絲,知欲早成匹。”的句子。而在本詞中如絲的愁緒千絲萬縷,這里有著這位亡國之君內心復雜的情感,有愁,有苦,有恨,有怨,有悲,有悔……,這紛繁復雜的情感欲清理起來萬般艱難,所以詞人說“剪不斷,理還亂”,不過是要強調其愁緒紛繁雜亂,無法排遣而已,更是那個特定時期的悲情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