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毛渝婷
摘要: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歲月的蕩滌,東北秧歌作為一個文藝載體,承繼了黑土地上人們的精神和情感寄托,成為了藝術殿堂中的一個瑰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東北秧歌是必然也是必要,作為藝術工作者,要順應現代藝術發展的趨勢,積極促進東北秧歌不斷地進步和推陳出新,挖掘和提升東北秧歌的文化底蘊和表演水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只有扎根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努力耕耘,東北秧歌才會有望長成參天大樹,屹立于藝術之林,蒼翠繁茂。
關鍵詞:東北秧歌;舞蹈文化;表演風格
作為我國漢族人民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秧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悠久的發展歷史。隨著地域的變遷和歷史的演變,秧歌在舞蹈文化和表演風格上都逐漸變得形式多樣、異彩紛呈。追本溯源,在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秧歌廣泛流傳于民間,最早起源于田間農民的勞作,之后逐漸變成一種化裝舞蹈,表演于農閑和年節的時候。早在南宋就有“村田樂”的記載,那是一種與秧歌很相像的民間舞蹈形式。到了清代,“村田樂”的舞隊發展成為秧歌隊。隨著后來的發展,秧歌出現了踩蹺的“高蹺秧歌”和不踩蹺的“地秧歌”兩種表演形式,而我們所稱的秧歌大多是不踩蹺的“地秧歌”。
一、東北秧歌的地域和歷史文化背景
史書上曾經有過記載,在康熙年間,東北地區的百姓每逢“上元日”(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會舉辦秧歌表演來慶祝節日。在表演中,大多數男子會裝扮成參軍或是婦女的模樣,載歌載舞,直到天亮。清末民國年間,跳大秧歌已發展成東北地區普遍并且很受歡迎的節日習俗。一般在正月初一,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忙著串門和拜年,從初二開始大家就開始一起“跑秧歌”。演出的時候,當地的男女老少都可以跑去看熱鬧,而且也不用花錢。老百姓過年,都是圖“喜興”,再就是講面子。因此,如果村里不辦秧歌,那就每家每戶按貧富來攤錢,然后去旁村來“接秧歌”,有了秧歌隊來表演和拜年,村里的人們才會覺得很開心,村里的喜慶氣氛才濃厚。在農村,秧歌隊是坐著大車到村公所或者大戶人家的宅院里來表演,也是有拜年賀喜之意。在城鎮,秧歌隊也是要到官署或者商戶那里去演出,主人給以煙茶款待,秧歌隊表演完要走時,“秧歌頭”還能領到賞錢,用來交付人吃馬嚼的各種開銷。其中這位“秧歌頭”,他是負責張羅具體事項的,必須是位演技、威望和辦事能力都很強的人。而表演的發起者叫“辦秧歌”,他們可以是官家、商家或是民間組織,負責籌劃演出,置辦服裝道具,出錢請鼓樂隊,排練舞蹈等。
漢族人在歷史上曾經兩次移民到東北地區:一次是在遼金時期,另一次是在清朝。這樣,跟隨著漢族人進入東北的秧歌舞蹈成為了東北地區最主要的民間舞蹈——東北秧歌。
東北秧歌從中原地區流傳而來并盛行于東北三?。汉邶埥?、吉林和遼寧。又因東北地區滿族人居多,東北秧歌汲取了滿族的舞蹈文化,將兩個民族人民的文化藝術相融合,并逐漸發展至今。東北秧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秧歌、旱船、龍燈、打花棍、撲蝴蝶等,一起搭配演出,并有唱喜歌、對歌、花場和小場等演出程序,這些一起統稱為“秧歌”。其中秧歌小曲為主要演唱形式,曲目有五十多種,由2至5個男女一起,其中1人領唱,眾人合唱,最有名的如《繡花燈》和《鬧五更》等。
吉林地秧歌的表演將歌唱、舞蹈和戲劇相結合,并以舞蹈為主。對于吉林地秧歌的發源,秧歌藝人們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依據吉林傳統地秧歌中負責指揮的“老韃兒”(指元兵)這個角色,傳說歷史上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之后,為防止百姓聚眾造反,每逢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將各家各戶的男子集合起來,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由他領隊一起唱唱跳跳,表演秧歌,這個元兵就是“老韃兒”的原形。但是,此說法沒有經過嚴格的考究,僅為一種傳說。后來,研究者們從吉林的文化史和地秧歌的文化內涵及表演風格等方面對比分析,斷定它是從關內傳入的,并且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成了極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
二、東北秧歌的表演風格分析
東北秧歌是東北人表達人生情感和傳達心靈感受的一種主要方式。東北人通過東北秧歌的舞蹈方式述說著自己身邊動人的故事。東北秧歌的表演場面情趣盎然,表現形式幽默逗趣,時而輕松歡快,時而熱烈豪放,鼓點節奏簡潔有力,姿態靈動活潑,并伴有豐富多彩的“手中花”表演風格,極具地方特色。以下主要從東北秧歌的體態、動律和節奏三方面進行闡述與分析。
(一)東北秧歌的體態
表演東北秧歌時,表演者的體態總體來說應該是身體始終保持微前傾,下顎微收,出腳時抬踢有力,收回時快而扎實,膝部要有規律性的停頓,動作利落帶勁,手絹花翻轉爽利,即為“眼勁”,是東北地區的人民性格剛強不屈的表現。例如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王曉燕跳的東北秧歌代表作《大姑娘美》,她那雙靈動的大眼睛,加之爽利的舞蹈動作,“眼勁”十足,把一個東北姑娘大方潑辣的性格又對愛情充滿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女性表演者要很好地揣摩東北地區漢族婦女的心理特點,它是如何反應到身體動作上的,要動中含情,身體主要呈現三道彎來表現嬌俏的姿態。而男性表演者要著重表現東北大漢瀟灑,剛毅的性格特點,與女性表演者合作時體態間要顯露“逗艮”的情趣。再有,秧歌是“扭”出來的,扭就要用到腰來扭,做足“腰勁”,扭腰間,東北人豁達、豪放、潑辣、俏皮的性格,展露無遺。
(二)東北秧歌的動律
舞蹈的動律一般為前后、上下和化圓,而東北秧歌則是慢慢移動腰部以下弧線的舞姿將三種動律銜接起來,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基本動律,共有“走相”、“鼓相”、“穩相”和“手帕花”四種。
(1)“走相”里有走場步、前踢步、矮子步等舞步,表演時幽默滑稽,情調詼諧。其中走場步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流動步伐。它與中國古典舞的圓場步不同,做該動作時,膝步松弛,略勾腿腳腕,后踢和落地的同時略控制膝蓋,一步一頓,帶有暗暗的“襯勁兒”。
(2)“鼓相”是表達人物性格的重要舞蹈形式,其動作是一個綜合體。其中的叫鼓還分為“一鼓”、“二鼓”、“五鼓”和“十二鼓”,用來表現不同的人物性格。一鼓鏗鏘有力,二鼓一氣呵成,五鼓層層遞進,形成高低起伏的對比效果。
(3)“穩相”即靜態性舞蹈動作,它發揮橋梁的作用將前后動作連接起來,如單扶肘、雙扣手、胸前立掌等,表演者瞬間地將外在動作轉變為內在節奏,不是一定的靜止,而是動靜結合,靜而不止,穩重而俏浪。
(4)“手帕花”有挽花、胸花、片花、蹺花、抖花、分合花等幾十種動作,其中還有比較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如上旋花、甩旋花、回旋花、頂花和立花等。在舞蹈表演中,一般適中地將手帕花的拿法、扭法、耍法融合起來呈現。舉個例子,在吉林省第一屆藝術節上,吉林市女中的學生表演的手帕花舞蹈《下雪了》,極為典型。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16名女孩頭戴白色圍巾,身穿天藍色裙子,手舞著雪白色的手帕,款款而來,向觀眾們展示了東北秧歌中手帕花的多種高超技巧,如“頂花、旋花、立旋花”等,動作惟妙惟肖。白色的手帕滿臺翻飛,仿佛在吉林市江邊的霧凇旁,雪花漫天飄舞,恰似一片北國風光,讓人不禁想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的佳句。
(三)東北秧歌的節奏
東北秧歌的節奏富于變化,一般為1/4拍的流失板或2/4拍的傳統曲子,重音不一定在每小節的第一個節拍。在中速、慢速的曲子中,突出的特點是大量運用附點音符。為了與曲目的韻律更好地協調,恰到好處地處理好節奏,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要做到“快出腳、穩落地、膝蓋有艮勁”。表演時,演員要構造出視覺和內心層面不同的情感意蘊,得心應手地將舞蹈演繹得流暢自如,將要表現的故事內容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煥發出動人心脾的藝術魅力。
三、東北秧歌的發展建議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國是個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不同的地域和歷史文化、各具特色的表演風格造就了民間舞蹈的多樣化,東北秧歌就是其中一株絢麗的花朵。民間的舞蹈文化和表演風格往往是在長期的生產、勞作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并成為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藝術界的前輩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梳理和提煉了民間藝人的舞蹈動作,才形成了現在的東北秧歌的表演風格。東北秧歌和其他文化藝術一樣面臨如何更好地延續下去和不斷發展創新等問題。
(一)在舞蹈教學中推動東北秧歌發展
在東北秧歌的舞蹈教學中,舞蹈教師要以舞蹈文化為基礎,在表演風格上,將基本體態、節奏、鼓相和手帕花這四個重點部分作為培訓的主要脈絡,并勇敢地摒棄單一落后的跳舞動作模仿式教學。在具體的教學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掌握好舞蹈基本步伐的同時,主要學習以動態素材為背景下,激發自身內心的體驗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創作和表演中。比如一種新的教學嘗試是,先以最基本的體態入手,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心理暗示,通過自身迸發出的精神力量,去體會節奏,揣摩體態與動律之間的發力點和運動軌跡。通過誘導訓練,使學生迅速進入“動中含情”、“動中有靜”的舞蹈意境,準確豐富地表現出來自于生活中的民間舞蹈——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這種風格的教學方式,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在東北秧歌的教學中是具有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
(二)東北秧歌走產業化之路
近幾年,東北秧歌等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東北三省地方旅游產業的大好形勢。東北秧歌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腳步,在人們的審美觀和要求的變化升級中成長,東北秧歌有望火遍全國,走出國門。因此,筆者建議東北秧歌走產業化的道路,將具備良好的舞蹈師資和優秀人才的藝術高校,作為文化旅游產業的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和企業合作開發相關項目,將不斷擴充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再注入到東北秧歌的發展和創新的血液中去,讓東北秧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肯定和喜愛。
(三)東北秧歌的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地創新創新再創新,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藝術創作也是如此。對于東北秧歌來說,首先要繼承傳統的表演形式,再結合現代藝術發展的趨勢,創造出一種吻合現代思維、親近時代精神的新的舞蹈風格,使東北秧歌不斷煥發出生命的韻味和迷人的風采。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搖籃。我們需要做的是進行創作時首先到最基層的群眾中去感悟人生、體驗生活,將當地的風俗民情了解透徹的同時,通過藝術的再創作表現出來,經過不斷地提升,真正地體現一方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讓東北秧歌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其能夠推陳出新,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王丹.淺談東北秧歌的風格韻律[J].現代經濟信息,2010 (6):221.
[2]馮瑞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及其發展分析[J].科技信息,2010 (16):252.
[3]侯麗娟.東北秧歌的民俗風情和風格特征的分析與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2):132-134.
[4]孟楠.論東北秧歌的來源及其服飾特色[J].大舞臺,2011 (05):160-161.
[5]孫璐,張琪.中外舞蹈作品賞析[M].中國文聯出版社,第七章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