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秀
摘要:采用異化翻譯為理論基礎,以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文化詞匯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哲學,政治和修養方面進行分析林語堂的英譯本是如何達到文化詞匯的異化翻譯。
關鍵詞:《道德經》;文化詞匯;異化翻譯
美國的翻譯理論家韋奴提在1995年提出:在翻譯過程中,處理文化因素往往有兩種策略,但只有異化翻譯策略才更能保留文化因素,保留原作異域風味,傳播文化獨特性。達到異化翻譯的目的,往往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
在多達三百種《道德經》英譯本里,選用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林語堂的譯本作為分析對象。林語堂先生對翻譯的論斷和異化翻譯理論是不謀而合的。他曾提出他自己倡導的翻譯標準:翻譯是一門藝術,翻譯對譯者提出三項要求或者說是責任:忠實,通順和美。他的這三個標準用來翻譯《道德經》再合適不過了。《道德經》的文字特點,句式結構特點都是美的。因此,要忠實的翻譯出《道德經》,就要保留這種美。
本文從哲學觀,政治觀,養身觀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林語堂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保留其文化風味,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
一、哲學觀
例1:“……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Lin:123)
“……Great space has no corners;Great talent takes long to mature;Great music is faintly heard;Great form has no contour……”(Lin:114)
林譯本在準確的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的基礎上,忠實的體現原文體現的思想文化甚至句式結構,達到了異化翻譯的目的。
例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Lin:137)
“……What's most straight appears devious,the greatest skill appears clumsiness;the greatest eloquence seems like stuttering.……”(Lin:125)
林譯本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結構形式,且在直譯的基礎上,充分保留了原語的文化特點,在忠實,通順和美的基礎上達到了異化翻譯目的。
二、政治觀
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Lin:21)
"Nature is unkind:It treats the creation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The Sage is unkind:He treats the people like sacrificial straw-dogs.……”(Lin:14)
用unkind體現蒼天是公平的,圣人也是公正無私的。天地就是大自然,用nature,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譯本體現了原語的文化特色
例2:“……民至老死不相往來。”(Lin:223)
“…And the people till the end of their days not have any interruption with it."(Lin:216)
用not have any interruption with 體現老死不相往來,不相斗爭的內涵。忠實的體現了原文中老子的政治文化思想。
三、養身觀
老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養生專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老子是“得道長生”了
例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Lin:74)
“……Man models himself after the Earth;the Earth models itself after Heaven;the Heaven models itself after Tao;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Lin:68)
譯文用model,Earth,Heaven,Nature等詞匯,忠實的體現原文的道家文化特色。
例2:“致虛極,寧靜篤,萬物并作…..”(Lin:56)
"Attain the utmost in passivity,hold firm to the basis of quietude.The myriad things take shape and rise to activity…(Lin:43)
用passivity,quietude,等詞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核心思想,忠實的反映了原文的文化內涵.
四、總結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文字的轉化,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的交流。采用異化翻譯的才能真正達到傳播文化精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Lin Yutang.The Wisdom of Lao Tzu.New York:Random House.1948.
[2]Lawrence,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Routledge,2008.
[3]林語堂.老子的智慧[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老子.道德經[M].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