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夷
摘要:研究中世紀藝術應有開拓性學術境界,應拋棄話語權的學術引導,應宏觀地從歷史角度理性對待,微觀地深入藝術作品實指內容及藝術家心理活動。而這些總是被美術的技術性所遮蔽,使研究者正好回避難點,卻造成學術,及教材的缺憾,也對求學的青年學生是欠缺之處。
關鍵詞:中世紀藝術;美術史;缺乏
15世紀后期意大利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中世紀”這一術語并等同于“黑暗時代”,或以此指代中世紀早期。這足以說明,后代學者對前一歷史時代的否定,看作是人類文明的衰落。那么,鼎盛的文藝復興時代自然更擁有話語權,造成長時間對中世紀藝術不能理性對待,并缺乏足夠研究。從19世紀開始,史學家們才開始重新認識和評價中世紀藝術。20世紀,中世紀藝術雖成為美術史研究的重點之一,但仍顯不足。
美術史中,中世紀藝術指5-15世紀的西方美術。一般以宗教建筑及建筑內相關藝術形式為主。早期基督教美術(公元1世紀-5世紀)因為宗教地位在政權的影響下發生劇變,由非法變成不僅合法,且成為國教的崇高身份,美術形式也有顯明。比如,早期信教屬于非法時,信徒一度為躲避官方追查而藏進底下墓窟,墓窟中發現的天頂壁畫也成為研究當時藝術作者精神世界的稀有渠道。然而,如何從作品走向作者,這當中的缺乏正是對藝術品表達內涵的陌生。中國人對西方宗教世界的陌生。如果不跨越這個鴻溝,研究就只能停留在皮毛。
具體來看,教材中①常出現約建于公元3世紀的羅馬普里斯拉地下墓窟,墓窟有聞名于世的天頂壁畫《善良的牧人》。而對其論述僅停留在題材常見,造型手法準確逼真等技術層面??勺髌放c畫家本人,與畫家的信仰是何種關系,畫家為何能面對死亡的威脅也要在常人無法想象的地方偷偷作畫。如果藝術史只是評論作品的技術,那么將失去人文學科的本質與核心。
曾經禁止基督教流傳的羅馬政權被越來越多殉道而死的信徒震撼,權力和財富的虛幻不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撼動。終于,羅馬帝國的執政者與貴族,從壓迫變為信仰,隨著基督教的合法化,會眾集會和儀式重新回到了地面,并開始興建基督教堂,初期一度借用羅馬現成的建筑形式。
當我們研究基督教藝術發現它沒有自己的宗教起源時,應持有一種敏銳的疑問精神。那就是,為何教堂及相應藝術形式是在借鑒的基礎上產生的。從宗教方面來看,這本是不相通的,即,多神宗教與基督教是完全相悖的,在崇拜形式上本身沒有可借鑒的理由。
如果這些更加嚴肅的問題缺失,研究中世紀基督教藝術就成了隔靴搔癢。在現有國內的西方美術史教材②中,歷史問題的不透徹,造成的脈絡斷裂,這對于還在接受學習中的青年學生是極大的損失。
而在西方學者的著作中,這些問題得到較多的關注。如《詹森藝術史》③中就對基督教相關教義進行了補充,藝術品中的象征符號也就清晰了指向。在《加德納藝術通史》④中,更是在第八章將異教徒、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所代表的不同藝術形式放在一起比較區分。這些來自西方的藝術史著作,可作為國內西方美術史教材中對中世紀藝術缺乏的補充。
對于研究中世紀藝術的中國學者,以上問題的提出,也是一個攻堅的過程。西方藝術不僅僅體現在技術上,更存在于思想上,思想上的中西隔膜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如何跨越鴻溝,也成為我們真正認識中世紀藝術切實有效的管道。
注釋: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3.
李春著《西方美術史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3.
H·W·詹森著戴維斯等修訂《詹森藝術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9.
弗雷德·S·克雷納 克里斯汀·J·馬米亞編著李建群等譯《加德納藝術通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