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航
摘要:自2015年國務院出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力發展,然而業界普遍認為農村整體發展依然滯后。本文從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的背景意義入手,對其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深入有效地開展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尋找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普惠金融;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一、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背景及意義
自2015年年末國務院頒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來,“普惠金融”不僅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成為了我國金融與經濟領域的熱點,特別是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更是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推進的過程中,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面積遼闊、貧困人口眾多、受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使得農村普惠金融開展起來困難重重,卻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摘編版)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99%,25個省、區、市計劃單列市實現“鄉鄉有機構”,農業保險鄉村服務網點達到36.4萬個,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鄉村覆蓋率超過50%;全國基礎金融服務已覆蓋53.13萬個行政村,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為96.44%,15個省、區、市、計劃單列市實現“村村有服務”,鄉村大病保險已覆蓋10.6億城鄉居民。然而在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斷普及、金融服務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農村居民金融知識匱乏、金融素養偏低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大部分農村居民對周邊的金融機構并不熟知;對使用過的金融服務并不了解;對手機銀行、網銀、第三方支付等更是感到陌生和抵觸。因此,對于想要實現普惠金融的宏偉愿景而言,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完善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教育體系比改善金融基礎設施更為緊迫和重要。
二、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現狀
(一)對金融產品及相關金融業務不夠熟悉。在“鄉村振興”“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農村地區已基本實現存取款和支付結算等傳統金融業務,除此之外部分金融機構根據國家政策要求開設了涉農助農貸款服務,也嘗試推出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期權等金融產品。但從整體上來講,目前大部分農村居民對市場上面流通的金融產品和提供的金融服務不夠了解。即使他們有使用過金融服務,進行過相關操作,這些金融機構依然不為農村居民所熟知。例如大部分農村居民不知道存貸款利息的計算、貸款的基本操作流程、逾期還款的不良影響、農業保險對自然災害的保障功能等。
(二)學習和使用金融知識的技能較弱。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文化氛圍較弱,這使得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特別是對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金融科技產品的認識上是十分缺失的,從而產生了比較大的排斥心理,導致農村地區的銀行卡的密碼設定及保護、ATM的使用、網上銀行的操作、第三方支付的設置等效用大打折扣,限制了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三)金融法律知識較為匱乏。由于缺乏金融知識,農村也成為了不法分子打著“助農”旗號行詐騙之實的溫床,產生了許多金融糾紛。當農村居民在處理糾紛案件時,無法縷清利害關系、做出準確判斷,錯過借助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權益的時機,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加大了案件的困難程度,這又加深了農村居民的金融排斥心理,遏制了普惠金融的開展。
三、影響農村居民提高金融素質的因素
(一)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這個因素格外關鍵,因為它的存在影響著居民對事物的認識、分析和掌握的能力。由于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氛圍單一,容易摒棄外界信息的傳遞,使自己局限在“舒適圈”中,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產生抵觸心理,從而產生金融排斥現象。
(二)自發學習金融知識的主動性較差。與城鎮居民善于探索和使用金融工具使自身資產增值相比,農村居民自發學習金融知識、運用金融知識的主動性較差。一方面,農村整體金融氛圍不濃,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金融需求不多,沒能將自身利益與金融服務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農村居民自身及其周邊親朋好友的見識和金融素養相似,金融意識都較為淡薄,沒有新鮮信息注入進來,認識不到學習金融知識的必要性。
(三)生活質量制約著對金融的認知態度。對于農村居民而言,較為貧困的生活狀態使其把生活重心放在了更為重要的“衣食住行”上,金融于他們是非常遙遠的,他們接受金融培訓和金融服務的意愿也是非常低的,而較少的金融培訓又使他們更加遠離了金融服務,排斥在了普惠金融之外。
(四)缺少正規的金融教育。目前,農村地區進行的金融教育一般來自于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及相關教育機構三大主體,其中金融機構為主要的教育渠道,政府部門及教育機構為輔助渠道。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所能提供的金融教育次數、質量、范圍就變得非常有限,效果也無法達到預期。同時,當地鄉村政府對金融文化的宣傳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也不相同,舉辦的金融知識培訓水平參差不齊,缺少統一、有效的激勵約束辦法,導致了農村金融教育難以達到正規標準。
(五)農村金融文化領域人才缺失。與城鎮地區相比,農村地區金融人才缺失較為嚴重。受地理位置、生活設施建設、工資待遇等原因的影響,農村地區基層文化單位和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無論是從數量方面來衡量還是從學歷、專業方面來評估,都是非常棘手的。金融人才是否充沛是農村金融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專業人才的缺失影響著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建設、金融服務的開展以及金融知識的宣傳等,從而抑制了農村金融橫向和縱向的發展。
四、對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徑的啟示
(一)將金融知識納入到中小學教育體系中。與農村地區成人相比,中小學生正處于認知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的階段,對其進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是實施農村金融知識教育培訓的一個很關鍵的切入點和有益補充??梢詫⒔鹑谥R納入到農村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利用中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習的時間,讓他們接受較為系統、規范的金融基礎知識教育,使其能夠掌握最基本的金融知識,為他們未來步入社會,從事各項經濟事業奠定必要的基礎,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家長接受金融知識教育的積極性。
(二)大力投放行之有效的金融知識普及渠道。目前市場上宣傳信息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電視廣告、報紙、宣傳手冊、手機短信、網絡廣告、在線學習平臺等,但對于普及農村地區金融知識教育則要針對其特性選擇行之有效的方式。由于農村地區生活設施相對落后、生活習慣較為單一以及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等情況,他們對文字類的宣傳并不敏感,所以宣傳中應該多采取帶有聲音、畫面感強、農村受眾群體多的渠道,例如電視廣告、電臺廣播、手機彩信、漫畫宣傳手冊等。
(三)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特色金融知識教育,形成農村金融教育長效機制。農村地區居民人數眾多,在開展金融知識教育時應針對不同居民設置不同的金融教育模式和內容,可根據農村居民的年齡階段、知識水平、工作性質、金融需求等因素的考量將居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如鄉鎮領導干部群體、在校學生群體、農戶群體。面向鄉鎮領導干部進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使其了解當地扶貧政策,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帶動貧困地區發展普惠金融,更好地實現“精準脫貧”的目標;面向農村在校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通過系統、規范的金融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較高的誠信意識、反假幣意識等,同時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及其家庭合理參與金融活動,改善生活、正確規避金融詐騙風險等奠定必要的基礎;面向農民群眾開展金融知識基礎教育,幫助其增強誠信觀念和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和使用金融工具發展經濟的能力。
(四)建立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效果評估檢測機制。為了保證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的效果,需要設定科學的評估監測機制——教育前發放調查問卷;根據所得信息設定金融知識和宣傳方案;教育后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宣傳效果;完成效果評估報告。根據這樣的流程,不斷的對金融知識進行調整,完善教育計劃,提高普及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2年)[R].國務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