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晨?
摘要:本文基于市場非理性角度分析了2015年股災發生的原因。2015年6月至8月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異常波動,中國股市經過兩輪斷崖式下跌,上證指數在短短的53個交易日內從5178點跌至2850點,跌幅超45%。本次股災對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平穩運行產生許多不利影響。本文認為是羊群效應、過度自信、投資者情緒、蛇咬效應等因素,導致了2015年的泡沫破裂。最后根據非理性因素分析,本文從投資者、監管部門、新聞媒體等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15年股災;股票市場;非理性
一、引言
2015股災是中國股票市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觸及人數最多、形成損失最重的一場股災。在2015年6月12日滬市創下5178點的高點,從6月15日開始,受證監會強力清查配資的影響,市場開端大幅下跌,上證指數從5170點大跌103點。緊隨其后,市場形成大面積踩踏:6月15日-7月9日,上證指數在18個生意日內下跌1803點,最大跌幅近35%;6月15日-8月2日,合計52個交易日,其中有21個交易日指數大幅下跌,出現17次千股跌停,其中更有罕見的超過兩千只個股跌停現象。
在這輪股市暴跌中,以金融監管部門為主,曾先后出臺數個救市政策,但均以失敗告終,股市加速下跌,股票連續跌停,股市出現流動性危機。2015年股災對資本市場產生許多不利影響,值得我們去思考股災的發生以及原因。
二、股票市場非理性分析
有限理性理論由赫伯特·西蒙(Simon)提出,他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人。由于人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價值取向和多元目標并非始終如一,而是經常相互抵觸,而現實決策環境是不確定且極其復雜的。在2015年股災中,泡沫的產生與破滅都表現出了投資者非理性行為,主要表現在羊群效應、過度自信、投資者情緒、蛇咬效應、信息不對稱和沉錨效應。本文主要從我國股票市場非理性角度分析本次股災原因,并依據原因提出相關建議。
(一)羊群效應(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由于中國股票市場主要以散戶為主,而散戶投資者通常不具備充足的專業知識及分析能力,同時經驗不足,因此相較于機構投資者會更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決策的影響,不考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過度依賴輿論,盲目跟風。從2015年的5月底到六月中旬,有大量投資者涌入市場。散戶投資者盲目的追漲情緒及對“政策市”的過度樂觀預期導致股票市場表面上走勢良好,一旦有利好消息出現,就會有大批的投資者瘋搶個股,非理性情緒嚴重,羊群效應明顯。在2015年的7月到8月,在股價持續下跌時,在市場中流傳有“救市失敗”等一系列傳言,因為投資者自身對于信息的判斷能力不足,在市場上引起了恐慌,又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散戶投資者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從而導致了股市的進一步下跌。
(二)過度自信
大量的認知心理學的文獻認為,人是過度自信的,尤其對其自身知識的準確性過度自信。人們系統性地低估某類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有人將過度自信定義為,認為自己知識的準確性比事實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種信念,即對自己的信息賦予的權重大于事實上的權重。關于主觀概率測度的研究也發現確實存在過度估計自身知識準確性的情況。在個人投資者中,有超過一半的投資者認為自己的判斷通常是準確的;而在機構投資者中此現象更加顯著,且大多數認為自己有投資天賦。我國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完善,往往是大多數的人掌握著少量信息,而由于過度自信,人們過分高估了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信息,從而使股票價格偏離正常水平。還有的散戶投資者投資具有盲目性,并不依據準確的信息來進行投資。在2015年股災中,投資者過于相信自己手中的有限信息從而引發交易頻繁,尤其是面對連續上漲行情時,又因為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不到位、投資的投機性強,從而產生股市泡沫且不斷積累,最終泡沫破裂,導致此次股市暴跌。
(三)投資者情緒
投資者對未來預期的系統性偏差稱作投資者情緒。在經濟活動中,投資者的情緒是不確定因素。投資者情緒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天氣情況、股市漲跌、股市收益等。而這些因素在理論上并不應該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同時由于我國投資者主要以散戶為主,而散戶投資者受情緒影響相較于機構投資者更為突出。同時,有新聞媒體發表一些不正當言論甚至刻意引導市場走向,這更加會引起投資者的恐慌。在2015年股災中,由于股票價格的持續下跌,悲觀情緒迅速在投資者中蔓延,從而導致股價的進一步下跌。
(四)蛇咬效應
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蛇咬效應即指在經歷了損失后,投資者變得極為小心謹慎。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說在投資者經歷了盈利后,會變得膨脹自大,從而導致非理性市場的產生。在2015年6月3日,市場走勢一路高漲,創出4037.96點的歷史最高點,同日,創業板平均市盈率高達146.57倍。許多人借此機會收獲頗多,因此對市場充滿了希望。但當政府實施去杠桿機制后,市場持續波動,在6月15日,創業板當天大跌5.22%,拉開了創業板暴跌序幕。因此許多投資者因為投機損失過多,投資者開始變得小心謹慎,為了避免自己的損失過重,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股票,促進了股票市場泡沫的破裂。
(五)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因為他們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掌握信息準確充分的人,自然擁有更有利的地位。而對于一些沒有經驗的散戶投資者則處于市場的不利地位,沒有能力收集和獲取有用的投資信息。我國股票市場就存在此種現象。市場上通過各種渠道散布著多種信息,這對于投資者的信息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中國散戶投資者通常不具備此種能力。若存在公司發布虛假信息或只公開少量信息,那么在投資者手中掌握的信息可能是虛假的或不可靠的,那么他們所做出的決策自然也就是不科學的,增加了市場波動性。
(六)沉錨效應
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或某事做出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也存在著股票市場中。例如,投資者對于某個股票的初始印象對于以后的價值判斷產生了思維的定勢,或者是對于股票市場行情,投資者會根據初始印象或信息來判斷股票未來的走勢。這樣的定勢思維并不會隨著時間做出太大的調整,以至于投資者的判斷會出現偏差,然后這樣的偏差也影響了投資決策的有效性,加劇了市場的非理性。
三、建議
(一)投資者
投資者應增強專業知識,樹立風險意識。如若散戶投資者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就容易導致盲目從眾,過度自信等現象。而我國股票市場散戶投資者占相當大的比例,其投資決策對市場影響力大,所以投資者應參加相關的專業培訓,以避免“跟著感覺走”式的投資,正確處理好貪婪與恐懼的關系,提高風險意識。同時要建立良好的投資理財心態,從而減小市場的波動性。對于機構投資者,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管制,其自身也應意識到他們的引領作用和對市場的影響。
(二)監管部門
監管部門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強信息透明度,以保證投資者有充足的信息來做出更加理性地決策。同時監管部門應在合適的情況下頒布符合實際需求的政策,要考慮到政策的發布會對投資者產生怎樣的導向作用,會怎樣影響市場形勢。監管部門要適當的進行風險提示。在制定政策時應當提前對市場進行考察、研究、分析,結合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的基本情況。避免出現類似2015年實施熔斷機制導致的市場恐慌與大幅度下跌。
(三)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在對輿論的引導中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在媒體報道中要客觀發布信息,正確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增強投資者信心。當然不能過分夸大事實,導致投資者對當前形勢的誤判,也不能隱瞞信息,刻意“操縱”股票市場。同時新聞媒體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監管,針對不負責的言論要制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
四、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完全理性,個人的決策往往需要考慮到很多其他因素,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最優。“非理性”是股票市場的常態,但是“非理性”要有限度,不理性是我們應當避免的。在2015年股災中,市場的非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導致因素。先是因為盲目從眾、過度自信的心理加之信息不對稱,跟風買賣股票,使股票市場呈現出“非理性”繁榮的景象,后又由于政府等機構的不恰當干預,使得股票市場泡沫迅速破滅,引發股災。要避免以后再有此類事件的發生,我們應從投資者、監管部門、上市公司等角度繼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規范股票市場。
參考文獻:
[1]董桓旭,王海俠.行為金融框架下的投資市場非理性效應及政策建議[J].時代金融,2018(03).
[2]董梁.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六種非理性心理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3 (11).
[3]夏溪.中國股票市場對“震蕩市”非理性行為表現及原因[J].當代經濟,2018(9).
[4]賈曼麗,馮維奇.論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的非理性及其對策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 (07).
[5]方健.A股市場非理性繁榮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J].當代經濟,201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