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增輝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分公司籌備處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人類生存與發展均與生態環境有著密切關系,一般情況下,生態環境包括水資源、生物環境、土地環境及氣候環境,不僅為人類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需消化人類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廢能量和廢棄物,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但生態環境自我清潔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如人們過度對自然資源進行消耗,將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土地整理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經過程,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對土地資源利用、需求及概念均存在著較大差異。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土地整理起步相對較晚,經過不斷的經驗累積,根據我國自身國情,國家土地局在1998年正式提出土地整理,將其內容定義為:結合區域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和經濟法律對現有的土地資源利用中不合理、不充分的情況進行優化調整,實現土地資源最大利用。從而對人們生活條件進行改善,并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目的。
土地整理屬于系統性工程,在整理過程中需通過土地、農業、水利、林業、氣象、交通、環保等多部分協調方可實現,其具體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各方面[1]:①空間性。不論是景觀格局,還是生態功能的產生于演變均在一定的特定空間范圍內進行,具有空間性特點。②動態性。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對土地資源利用的目的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土地整理過程,應結合我國自身國情和土地利用目的,對國外相關案例進行整理,提取有效參考依據對土地整理內容進行不斷豐富。③地域性。我國土地資源遼闊,區域跨度相對較大,其自然環境不同,土地整理方案也應不同。④多元性。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其主要以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實現生態效益高效循環。
通過土地整理適宜農耕的土地進行農耕,而適宜綠化的土地則退耕還林,可讓土地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其生態系統分布也更加自然、合理。同時,借助生物及工程措施整治,對水利設施進行合理配備,可有效對區域地表徑流量進行調整,提高土地蓄水能力,增強旱洪抵御能力,即使在惡劣天氣下,對土地資源也不會產生較大影響。另外,通過土地整理,可對區域土地資源進行更合理的安排,改善了土地資源無序利用現狀,耕地質量和面積均得到顯著提升,有效的解決了人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有利于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高標準農業領域邁進。
我國土地整理還處在初級階段,其整理目的在于提升土地產出率。在以往土地整理工作中,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積為主,導致環境遭到破壞。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開始大面積植樹造林,才阻止了環境繼續惡化。
土地整理雖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墾殖率,但原始林業也遭到了大量的破壞,特別是濕地、沼澤中原本生長中許多干燥土壤無法生長的植被,為野生動物棲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隨著土地整理,許多沼澤、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植被退化,耕地面積增加,單一的農作物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如出現病蟲危害,可能引起大規模的生態惡化,大大壓縮了野生動物生存環境。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過分偏重農田面積最大化、標準化,在水利溝渠設置中,僅注重美觀性,缺乏實用性。加之,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材料,忽略了生態中生物棲息地保護。另外,水利溝渠建設中將重點放在水資源利用及水流流暢上,將溝渠建設的筆直平坦,導致水資源流失,影響土地平衡。
在土地資源整理過程中,應在生態自然保護基礎上擴大耕地質量和數量,而不是以自然生態為代價達到耕地擴大目的。因此,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實際自然情況和當地生態環境,對沼澤、濕地生態進行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對生態平衡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4],以提升生態安全,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在土地整理前,應先對當地土壤質量、生物多樣性及景觀格局進行詳細了解,科學、合理的設計整理方案。在水利溝渠建設時,應盡量以天然材料為主,避免混凝土等硬性材料,以免影響土壤呼吸。同時,邊坡角度應多以緩坡為主,避免河道改造,對原有河道面貌進行保留,避免對氣溫和環境造成破壞。
土地整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設計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及政策制度等多個方面,在土地整理過程中,通過對土地資源利用進行優化,對農用耕地進行調節,從而實現農用耕地平衡。但由于我國土地整理起步較晚,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進。因此,在新時期環境下,土地整理工作者應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土地整理的科學、合理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人類未來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