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1大隊 四川攀枝花 617027)
作為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具有“連4省、鄰3國”的地緣特點,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為一體的省份,同時也是一個氣候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其中,豐富的水文地質資源,同時也有著復雜的自然條件,給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與發展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基于這樣的發展現狀,對云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與發展進行深入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因此,本文就云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與發展情況展開探究。
云南地區的水資源豐富,涵蓋瀾滄江和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78.8毫米,水資源總量2210億立方米。但是云南地區雖然水資源豐富,但是水文條件卻較為的艱難。具體而言[1],云南地區許多地方水資源與人口、耕地等經濟發展要素極不匹配,占全省土地面積6%的壩區,耕地多達40%,但水資源量只有全省的5%;滇中重要經濟區的人均水資源量僅有700立方米左右,許多地方處于極度缺水狀態。其次,由于特殊的地形環境和氣候條件,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80%以上,旱季降水量僅占全年總量的10%~20%,水旱災害常常交替發生,久旱之后突然發生大洪水,旱澇急轉、澇中有旱相互交替的情況較為突出,且災害頻率高、災害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受災范圍廣、損失程度深,防汛抗旱救災形勢非常嚴峻。與此同時,水生態環境脆弱,水環境承載能力低,防污治污任務重。豐富但又分布不均的水文條件也使得云南地區的地質構成十分的多樣,地貌類型受到了侵蝕、剝蝕、侵蝕溶蝕、溶蝕、構造等多層因素的影響,成了懸掛型、平流型、隱伏型和上涌型等多種類型的地質形態,同時也使得農業、林業和工礦業造成的位置變遷、地下水疏干、巖溶塌陷、土壤污染、水質污染及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使得云南地區特殊的地質資源和旅游開發等價值大打折扣。
基于云南地區水文地質調節不容樂觀的發展現狀,從地方政府、社會到個人都需要積極行動起來,為改善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做出努力。從政府層面來說,首先需要的就是構建完善的各個地區水文地質工作機制,有序的推進各項改善措施,確保水文地質條件及其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其一,需要以水網建設為核心,以重大水利工程為支撐,不斷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其二,需要將水文地質條件的發展目標立足于以民生水利為保障,調節云南地區民眾的用水分布,保障人民用水安全,同時還需要在保障供水能力的基礎上,降低水災害、地質災害等情況的發生,、提升水利防災減災能力和地質環境治理能力,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從社會群體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努力構建云南水利發展良性機制。各個企業單位都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水文地質改革發展要求和方案,繼續扎實推進和落實水文地質管理體制,切實做到改有所進、改有所成。從與水文地質條件密切相關的云南群眾個體來說,水文地質條件直接影響了自身的生活。因此,水文地質條件的改善不單單靠政府和社會群體的政策和方案執行就可以了,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個體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參與到水文地質條件的改善工作中去,從點滴做起,保護水文地質資源,積極協助政府和相關單位對當地的水文地質進行準確有效的勘察,盡早查明各個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而為改善水文地質條件提供有效的保障。
水文地質條件的改善發展,是每個地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針對云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及其發展現狀,本文就其水文地質發展的注意事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與總結[2]。
首先,我們需要持續做好水文地質勘察工作,并注重水文地質環境的友好發展。為了充分精準的描繪云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政府機構對云南各個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借助過遙感解譯、GIS分析,結合地面調查和地質背景等工具和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了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精度。但是在勘察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工作的精確度,同時也需要做好環境保護,防止因為勘察工作破壞了當地特有的水文地質環境,尤其是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許多都十分寶貴,一旦遭到破壞,沒能合理開發利用,給當地的水文地質帶來惡劣的影響。
云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與發展工作,任重而道遠。雖然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與發展都勢必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和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嚴格的執行和落實政府對水文資地質條件及其資源勘察的方針與指導,持續創新和豐富勘察技術,有效應用到具體的水文地質條件勘察工作中去,那么就一定能夠將云南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勘察與發展工作做的更好,為資源的利用和當地人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