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陽
(浙江海逸環科院有限公司 浙江寧波 3150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化日漸發展,河道水體污染問題愈加顯現。為更好促進可持續發展,人們日漸開始重視河道治理工作,研究出一系列的應用技術,其中水生態修復技術廣受重視。基于此,文章切合實際應用,一一闡述水生態修復技術應用于河道治理工作上的具體方式。水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狀態下生存發展的某種狀態,一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應該包括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原生生物等,充分應用生態循環,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降解,促使環境改善,修復生態環境[1]。
目前,我國面臨的主要河道問題是生態修復問題,在河道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控制污染源的同時更要進行生態修復。河道污染嚴重影響生態物種的多樣性,造成河流生態結構的破壞,甚至造成洪澇災害,削弱河道的修復能力,導致周邊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破壞,嚴重影響生物物種的活動。在國際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多采用工程造價較低、運行成本較低的控制污染源和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實施“截污治污、恢復生態”。
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原理是將受破壞的水生環境,轉化、分解、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通過水生動植物和微生物等進行,從而達到水生態修復,環境得到優化提升的效果。生態修復技術多是利用某一動植物或者微生物進行修復,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動植物、微生物在不同的水生層次進行修復,逐漸構成水生態系統。但是依然存著著一定的弊端,動植物生長速度難以控制,容易發生生物入侵、破壞生態鏈等問題,所以動植物與微生物在生態修復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截污。目前,部分地區污水管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弊端,尚未健全,同時遠離市區的遠郊農村配套管道設施并不健全,但生活在河邊的居民,很容易直接將生活污水排放到河道中,經過常年積累便容易造成河道水質氨氮、總磷、總氮等超標[2]。據了解,現在常用的生物修復技術有人工浮島技術,其實根據實際情況對本土的凈水物質進行過濾,從水面上的植物入手,通過植物根部對污染物進行吸附、凈化,現人工浮島技術常常應用于景觀方面,特別是城鎮化區域的河道上,該項技術具有工程量小、效果好、方面維護等特點;曝氣增氧技術,人工向水體中充入空氣,加速水體復氧過程,以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恢復和增強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體中的污染物質得以凈化,從而改善河流的水質;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利用微生物,將存在于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降解或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使污染生態環境修復為正常生態環境的工程技術體系。
植物種類的合理配置對于河道生態系統的維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不同的動植物對于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水質、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陽光照射、濕度均有所要求,這就需要選擇正確適宜的植物進行配置,依據不同的水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配置,在不破壞原有生態圈的基礎上,加強動植物的調節、完善作用。
水體生態系統是整個水生態的關鍵,通過恢復水體生態實現建設河流的多樣性,強化自身的凈化、篩選能力。河流形成的多樣性,包括水體生態系統的完善以及強化,可以有效的減少水體污染物的程度。根據水體的復氧處理,需要合理使用曝氣增氧的方法,提高水體含氧量,確保水體氧化還原電位,同時可以削減消耗有氧的物質,適當地修復已經受到一定破壞的生態鏈,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功能。
生態系統食物鏈來營造生物的多樣性,從而達到修復水生態的作用。運用植物凈化的原理相同,均能有生態凈水的目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環境是整個水生態系統,棲息在河道中的水生生物、微生物、藻類通過利用食物鏈的方式建立聯系,從而逐漸恢復河流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避免進一步的惡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凈化體系[4]。河道治理過程中需要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水生態修復系統應該因地制宜,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
水生態修復技術作為新時期的重要生態技術,其主要是利用水生物環境對水生態系統進行治理。河道治理工作要嚴格按照科學合理性,不能脫離實際,只重視理論,要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深入實踐當中,根據河道自身特點,研究制定出就有較強針對性的治理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恢復水生態系統,實現河道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