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良
(安徽中環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東莞分公司 廣東東莞 523000)
建設單位是環評的主要監控單位,如果建設單位整體的環保意識不足,沒有認識到自己對于環境保護應該承擔的責任,就會對環評產生應付了事的心態。建設單位如果沒有圍繞著環評開展相關的建設工作,就會導致環評出現被閑置的情況。有些建設單位還會出現環評還未批復就直接建設的情況,這樣將會直接影響到環評的質效,因為環評是以預防為主的一種控制性準則,如果先進行建設,也就失去了環評本身的意義。而且如果建設行為在環評報批之前,環評就要根據項目建設的情況來進行修改,就會被動的調整相關的流程,也就嚴重影響了環評的整體質效。
環評機構需要有充足的技術儲備,但是現在市場上很多環評機構都在肩負巨大壓力的同時收取著較低的費用,因此導致自身水平能力都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相應的技術儲備也遠遠不能達到要求。環評機構是一個需要承擔很多社會壓力的機構,需要通過自己的技術水平來進行社會履責的機構,隨著環評編制機關和審批部門的脫鉤,環評機構面對更加公平環境的同時也面臨了更嚴格的要求和挑戰。但是,隨著人員管理的加強,也有不少環評工程師取消了自己的注冊登記,導致部分環評機構出現資質人員缺失的情況。
隨著這些問題的出現,環評機構的整體建設變得不足,能力水平也未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影響了環評的質效。
隨著深化改革環評制度的推進,環評編制和審批部門實現了脫鉤,加強了環評審批的公正性,但是也出現了審批部門能力不足的情況。審批部門的管理人員嚴重不足,但是面臨的審批任務卻非常的重,在這種任務重人手少的情況下,工作質量就沒辦法得到有效的保證。而且因為人手的缺乏,審批部門無法進一步深入到每個環評的審批中,也可能出現一些溝通不足的問題,在審批的過程中可能就會出現很多磕絆,無法順利的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審批。
環境監測單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事業型的檢測單位,他們需要承擔社會監測任務,且這些任務的數量較大,所以他們很難有時間參與到環保咨詢服務中;另一類是社會化的檢測機構,這些機構因為完全市場化,所以在監測的力度上就會出現不足的情況。兩類檢測單位基本上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無法為提高環評質效而起到推動作用。
環評本來就是一個工程的前置條件,是對建設工程前期進行的而一次環境評價,但是我國很多項目在規劃的時候就沒有注重相應的環保理念,所以在環評進行的時候,各種環境問題就會層出不窮的出現,導致設計規劃都需要進行調整。而且,很多工程在做前期規劃的時候將環境問題進行了忽略,導致環評階段無法獲取正確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環評的工作推進就會變得很緩慢,因為需要重新去做本來設計規劃階段的事情。
社會未能建立一個健全完善的環評資源交流平臺,沒有一個能夠將環評信息錄入、數據收集的信息系統。這個系統的缺失,讓環評機構只能各種開展工作,無法更好的進行信息交換和相應的業務溝通,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時,整個建設過程的各個單位之間也沒有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各方的資料無法進行有效的匯總和交換,缺乏了聯動機制,也就導致環評接受信息的渠道變得很有限。
進一步在全社會進行環保意識的宣傳,營造起全民參與的環保氛圍,帶動所有人的環保意識。通過更為廣泛的宣傳活動,讓環保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也讓人們能夠產生一種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媒體平臺的相應宣傳,讓環抱著一概念能夠更普遍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觀念。
加強環保相關教育,讓更多的實際參與者能夠承擔起環保的責任,特別是對于建設單位等的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培訓等手段,讓建設單位能夠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是環評工作的責任人,應該為環境保護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首先,需要在整個環評市場樹立起“重視環保”的理念,也就是告訴所有環評機構,這項工作不僅僅是市場經濟行為,不是一己私利的工作,環評的工作前提必須是為了更好的環境保護。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加強對于整體市場的規范,鼓勵更多有社會責任心的環評機構逐步成長。
其次,要督促各環評機構進行人才培養,足夠的人才才能夠支撐整個行業更好的發展,所以強化人才培養,解決人員匱乏的情況是當務之急。
要將環評與規劃進行更加統一的結合,在項目規劃的前期就應該充分的考慮環境問題,將環境保護的宗旨融入到項目的整體規劃中。在項目規劃初期,就應該將生態保護等問題清單作為整體先導,讓工程能夠在開始的階段就融入環境保護的理念,也就掃清了后期環評工作開展時候的各種障礙。另一方面,通過項目規劃與環評的結合,能夠更好的提高環境保護,結合環境開發的合理性,真正的判斷出整個項目的可行性。
更充分的調動起評估機構在環評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專家團隊的整體建設,充分發揮專家的主觀能動性,讓專家更好的參與到環評的評估和管理中。讓更有業務能力的專家進入到環評的領域,運用專家的知識業務水平提升整體環評的質效。專家在業務領域的高水平能夠有效的促進行業更好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整個行業水平的提升,更好的專家團隊建設將會更有利于整個環評行業的管理,讓整體行業更加健康地發展。
要進一步加強第三方的力量,讓第三方的監管能夠真正成為環評中的一個力量,全面提升外界對于環評事業的全面支撐。進一步規范相關的機構,審批和報批的相應程序也應該得到更好的規范,讓整個環評審議流程能夠變得更加有序和順利。推動各部門之間對于環評的全面文件交流,環評需要的文件能夠更好的得到提供。各個環保相關管理部門也應該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內部管理,做好自己的相應之策,讓整個行業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由政府來主導將環評所涉及的相應機構和部門聯動起來,共同搭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的機構和部門能夠有足夠的交流機會,也可以第一時間的獲取行業的最新信息,交換相互的資料。同時,平臺上還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彼此之間的深度探討和共同進步。在平臺上,政府應該將最新的環保政策以及相應的規范文件發放,讓所有環評的從業者和相關產業人員都能夠第一時間獲取相應的政策。
社會的進步讓環境保護問題更加突出,社會對于環保的訴求也隨之加強,全世界都在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也都為此在不斷的努力。“十三五”期間,國家也采取了更為積極有力的措施來推動綠色發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加強對于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習總書記提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注意了整體環境的保護,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全面性發展。在這樣的全面環保形勢下,環評工作就需要加快自己的腳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質效,達到社會的需求。影響環評質效的因素有很多,全社會應該積極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將相應的對策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夠真正推動環評質效的有效提高,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綠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