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輝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分公司籌備處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促使鄉村不得不面臨轉型,因此鄉村空間重構與土地整治具有迫切性。基于城鎮化進程,若單純追求鄉村生產經濟的提升與空間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城鄉統籌發展的落實與實踐[1]。因此需依據鄉村實際情況充分明確鄉村土地整治及空間重構的意義與內涵,最終將最佳改善方式落實到實處,確保鄉村經濟平穩、可持續化發展。
土地整治是對部分利用效率低、利用不合理以及未利用的土地進行有效整治,以達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目的的過程。而空間重構是指在外源驅動與發展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塑造該區域經濟社會結構,是對生產、生活及生態的有效調整與優化。縱觀鄉村發展歷程,怎樣提升鄉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是多年來不斷探究、討論的話題,且如何進行空間重構也是各地方政府一直規劃、探討的重要內容。城鎮化發展建立在鄉村土地空間重構的基礎上,其與后續發展計劃的實現具有密切關聯,通過土地整治等一系列舉措提升鄉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還可同步促進當地工業化發展。不論是鄉村農業現代化發展還是當地經濟收入的提升均需建立在土地整治與鄉村空間重構中。與此同時,其也與后續發展計劃與當地土地資源實際情況是否相符息息相關[2]。鄉村人口比較稀疏,居住形式松散、分布范圍廣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經過土地整治及空間重構來節約土地資源,對鄉村居民居住的密集程度進行有效提高,同時高效解決廢物排放問題,充分降低廢物排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與污染,使鄉村居民居住患者得到保障。通過土地整治,空余的土地可有效利用起來,發展農業、工業,對該區域土地利用進行有效規劃,確保工業發展區域原來農業種植區域,降低工業排放對農作物及當地環境的影響,進一步促進農業深層次發展。
相較于城市,鄉村發展及經濟均比較落后,這與其經濟來源單一具有重要關聯。因此在鄉村生產空間重構時,要注意重構空間思想的引入,使之與鄉村工業化發展相結合,促進鄉村全面化發展與進步。鄉村發展多元化可有效促進鄉村發展速度,其鄉村生產空間的重構需以優化使用為主要原則,對當地整體發展做好規劃。再基于此將新鄉村建設理念引入其中,并實現生產土地集約化管理,此種方式不但可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資金投入,還可避免不必要土地資源浪費,是現階段比較科學、合理的空間重構方式。此外,相關人員在規劃工業生產空間時需具有長遠目標,因工業會隨時間不斷進步與發展,在其空間構建初期需預留較大余地面積,方便后續工廠發展后進一步擴建[3]。
重構鄉村生態空間時,應首先充分了解當地自然資源利用情況,并針對鄉村資源做出有效分析與規劃,在開發中應秉承適度原則,避免過分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就自然空間的重構,需充分尊重生態發展規律,避免盲目開發與利用,尤其是可再生資源,在實際開發期之前應對其生長周期進行協調。如樹木等,應在開發中予以有效保護。將長期發展納入鄉村空間重構中,同時保障自然資源利用的合理化與科學化,會大大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帶來多方面經濟價值。此外,可再生資源的有效開發可進一步促進其生長,故而,在開發之前制定有利于自然資源再生的計劃對促進其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鄉村土地密集度進行有效調整,實施合理的居住計劃,可為農村空間重建節省大量空間。需注意密度調控時應具備適度性,若單單從節省土地資源方向出發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居民居住條件與正常農業生產。其中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用到的大型農業設備,會因居住人口過于密集而無法正常停放,不利于農業開發與生產[4]。對鄉村居住人口密集度進行調整可首先對當地可利用資源進行整合與分析,在統計當地人口,通過科學的計算得出更趨于科學的居住密集度,該計算方式可有效解決調整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性問題。鄉村居民集中居住后可在居住點建立公共衛生設施,以方便居民生活、居住,將傳統居住形式中所存的臟、亂、差問題予以有效解決。
土地整治活動的順利開展正逐漸改變著現存農村土地利用形態,并基于鄉村生產、居住形式及生活的改變促進我國鄉村不斷進步與發展,確立了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特征城鄉發展方向。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土地整治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鄉村空間重建,但其能否為鄉村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關鍵還在于國家相關土地資源整治機制,以及土地資源整治模式的創新。鄉村發展在未來必定會注重環保與生態環境,因而在土地整治及空間重建時應對現存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利用,通過一系列重構方式提高使用效率,確保生態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可共同進步,最終保障土地整治及鄉村空間重建理想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