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君偉
(播州區環境保護監測站 貴州遵義 563000)
環境監測是由環境監測機構按照規定程序和有關法規,對代表環境質量及發展趨勢的各種環境要素進行技術性監視、測試和解釋,對環境行為符合法規情況進行執法性監督、控制和評價的全過程操作。通過科學系統的檢測,能夠及時發現、追蹤、管控影響生態環境的相關因素,并對潛在的環境污染威脅制定預警機制。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國的環境檢測工作也不斷完善,但是從當前經濟與環境發展關系來看,環境檢測過程依然存在諸多漏洞,尤其是在“霧霾”等典型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影響下,加強環境檢測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目前我國環境檢測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檢測數據缺乏準確性,檢測數據是展現環境質量的基本信息,但是在檢測過程中,由于檢測指標的不完善,檢測人員態度敷衍隨意,檢測技術相對落后等原因,使得檢測數據的質量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相關環境保護措施的制定;設備儀器的使用率較低,一些環境監測站雖然配備了相應的檢測設備,但是在使用中難以與當地的環境污染問題相匹配,造成了一些大型儀器設備長期閑置,影響了我國環境保護資源的有效配置;檢測人員的專業性有待提升,由于專業水平欠缺,相關培訓不足使得一些檢測站的工作人員難以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建立系統的檢測方案,此外,對檢測工作缺乏責任心,甚至在利益的驅動下進行違規、違法操作,嚴重影響了環境檢測工作質量。
環境檢測對技術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應從長遠出發,加強對環境檢測技術研究,讓環境檢測工作能夠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順利進行。如政府應加強對科研機構的經費支持,保證相關檢測技術研究成果能夠及時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來;加強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根據國際環境檢測標準完善國內檢測指標體系,擴大對環境檢測工作的覆蓋面;深入對環境檢測工作的主要規律問題的研究,配合其他技術部門提高技術檢測效果。
環境檢測工作需要系統的監督機制作為保證,當前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對環境檢測敷衍塞責,其關鍵就在于環境監督工作的缺位。針對此,政府應加強對監督機構的建設,針對環境檢測問題制定完善的監督流程,將每一個檢測環節、每一個檢測數據、每一個檢測設備的使用都納入到監督中來,確保檢測數據真實準確,并確保執行部門能夠據此對責任方做出做出處理方案,從而提高環境檢測工作的嚴肅性和實效性。
檢測人員作為檢測工作的主體,其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檢測工作的開展與落實。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專業人員的管理與培訓,以確保環境檢測質量。注重改善環境檢測人員的工作環境,從物質和精神層面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吸引專業環境檢測人員進入機制,確保其熟悉檢測指標與工作過程,熟練運用檢測儀器,提高檢測工作的技術水平;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責任培養,從環境保護與持續發展的高度提高檢測工作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信息系統平臺實現對環境檢測信息的收集與傳遞則成為提高工作效率,推動檢測工作轉型的關鍵。相關部門應順應當前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增加對信息系統平臺建設的投入,以實現對環境檢測數據的有效收集與整合,從而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實現對環境變化趨勢的呈現,明確環境管理方向,并做出提前預警,進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信息化、數據化水平。
近幾年一些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暴露了我國環境檢測工作的薄弱環節,因此,在環境檢測中,相關部門應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明確工作重點,并針對突發事件制定預警措施,以提高應對環境問題的能力。例如明確環境事故的檢測重點,迅速確定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動態變化趨勢,并根據預警方案做出相應的指示,保證各部門相互配合,將事故損失降到最低,以體現環境檢測的作用。
總之,在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保護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政府應該積極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加強對環境檢測工作的規范與落實,完善環境檢測標準,健全環境檢測制度,落實環境保護措施,讓環境保護工作更加科學、準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