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程靜
(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發布的第40次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已達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互聯網普及率達54.3%,其中高校學生占了較大比例。互聯網正以開放性、及時性、交互性等特點成為高校學生情感宣泄、觀點觸碰、思想交鋒的主要渠道。然而大量不良或非法輿情信息充斥于網絡媒體中,對不良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管理,建立適合新形勢的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勢必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指一定的網絡環境中,圍繞某熱點、焦點問題,公眾所表現出來的有較大影響力和一定傾向性的言論、觀點。總的來說,高校網絡輿情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某熱點、焦點問題為核心,并具有公眾性、傾向性以及影響力的言論或態度的集合。
一是輿情主體具有特殊性。當前,網絡通信高度發達,高校學生思維活躍,表達欲強。二是輿情影響的迅捷性與廣泛性。部分高校學生對輿情影響缺乏必要的認知,心理不成熟。三是傳播媒介、目的多樣性。由于新媒體介質的不斷涌現,學生可利用的新媒體介質多樣且目的多樣化。
把網絡輿情分為主體、客體、內容和空間4個元素,從生命周期的視角出發,將高校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劃分為潛伏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4個階段,收集網絡主體個人意見,逐步形成主要輿論[1]。
2.1.1預防原則 關于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如果處置不當,往往會導致嚴重后果。在網絡輿情危機發生前進行預警并有效控制,就可以將網絡輿情危機扼殺在搖籃中。因此,預防在先,是高校網絡輿情預警的重要原則,能有效防止網絡輿情危機事態惡化。
2.1.2及時原則 由于網絡的特點,一旦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發生,其傳播速度和影響將是驚人的,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門及時把控危機來源,及時處理與應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直面危機,杜絕拖沓行為出現,避免網絡輿情危機的擴大。
2.1.3 追蹤原則 網絡輿情的發展是動態的,通過網絡輿情預警而了解的信息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所掌握的信息不斷進行分析、研判,以掌握正確的輿情動態。同時追蹤過程也就是預警管理的過程,能為正確輿論引導提供依據。
互聯網信息繁雜,這就要求高校網絡輿情預警以動態化、系統化的預警體系為依托,加強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方面研究,以便及時分析、應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
2.2.1 信息收集 高校網絡輿情信息收集應結合高校網絡輿情特點,設定收集目標,有針對性地設置監測點,以期收集更全面的信息。
2.2.2 數據清理 對收集的網絡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預處理后,將無關信息進行濾除,注意保存對熱點問題的標題、出處、發布時間、評論數量等關鍵信息的統計分析結果,進而形成格式化信息,以利于數據清理。
2.2.3 輿情分析 網絡輿情的分析工作是核心,通過網絡輿情分析,有效識別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從而進行應急處置。網絡輿情分析通常是在信息收集和清理后,依據熱點問題的識別、傾向性分析、趨勢分析等進行,也可對關鍵詞進行布控和語義分析,以向高校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
根據網絡輿情特點以及預警流程,構建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模型(見圖1)。

圖1 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模型
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工作是高校網絡輿情預警工作的起點,也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環節。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應保證及時性、全面性、連續性、準確性。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門結合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建立符合高校網絡輿情特點的網絡輿情信息收集機制,收集機制應依據特定的收集標準、原則構建,從特定的范圍中收集信息,以數據形式呈現,可以從高校BBS、貼吧等收集網絡輿情信息,重點關注高校學生關注度高的人或事件等信息,進而匯總、過濾。
建立高校網絡輿情分析機制,就是要從收集的網絡輿情信息中分離出失效和無效信息,篩選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分析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簡單的處理階段,即初級信息分析;二是對經簡單處理的信息進行系統歸納、分析、研究的階段。分析機制可以按照特定的關鍵詞等信息進行研判,通過預測判斷輿情發展態勢,得出相關結論。輿情分析是一個邏輯研判的過程,是網絡輿情預警的關鍵,通過對收集的網絡輿情進行分析,進而掌握網絡輿情動態。
在對網絡輿情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制定的預警體系指標,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預警機制根據輿情信息的危機程度,對網絡輿情預警等級進行了劃分,分為Ⅰ級—Ⅴ級(一般等級、輕度預警等級、中度預警等級、重度預警等級、特重度預警等級)。
當前,網絡輿情問題逐步暴露,高校雖對網絡輿情有所關注,但對網絡輿情管理,特別是網絡輿情預警工作的重視度不夠,預警機制欠缺,很多高校仍被動處理學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網絡輿情監控需要配置信息檢測系統,相對于教育教學,很多高校在網絡輿情監控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工作相對滯后。
現階段關于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缺乏系統分析,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強,且缺乏定性、定量的描述和實證研究。網絡輿情預警需要系統的體系指標作為支撐,以對網絡輿情進行科學監測與分析,因此,構建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網絡輿情預警體系十分重要。
由于網絡輿情牽涉面廣、影響力大,在實際的輿情危機管理中,高校管理者面臨較大的考驗,很多高校在面對網絡輿情危機時往往采取過于單一的封堵或冷處理的態度,缺乏網絡輿情預警預案等,導致處理效果與預期效果背道而馳。
高校學生是比較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積極、陽光,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另一方面,他們自我評價能力雖有提高,但仍有片面性,易盲目追隨,缺乏辨別能力。部分高校缺乏師生溝通渠道和平臺,不能及時獲取學生群體的訴求與想法,導致網絡輿情預警效果欠佳。
凡事“預”則立,完善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重在預防。作為高校管理部門,應樹立防范意識,一旦發現網絡輿情危機苗頭,應迅速做出反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及時把控網絡輿情危機走向,及時處理。這就要求高校完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提前反饋,有效布控,防患于未然,盡可能杜絕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發生。
5.2.1 提高輿情危機意識,強化道德建設 高校管理部門一方面應充分認識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給高校和諧校園帶來的影響,提高危機意識,主動作為,杜絕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生道德培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網絡道德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觀。
5.2.2 強化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網絡輿情預警中的作用 計算機信息技術監測是目前網絡輿情預警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BBS、IP地址等進行監測、跟蹤,或運用智能軟件對敏感信息進行甄別、過濾等,以起到有效輿情預警的作用。高校應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重視和強化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網絡輿情預警中的作用,加快校園網絡信息化建設,健全信息管理機制,與時俱進。
5.2.3 健全網絡輿情管理機構 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構是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的保障,高校管理部門應健全相關機構,實行領導責任制,明確組織領導及其職能,建立統一的組織體系,做到科學管理、有效調度、超前駕馭、事前預防和控制,切實做好網絡輿情管理工作。
5.2.4 拓寬師生溝通渠道 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因為缺乏溝通及訴求無法表達。當前,網絡發展迅速,缺乏溝通機制,易導致輿情信息走向極端,高校管理部門應拓寬師生溝通渠道,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網絡信箱、BBS園地等及時聽取學生意見,正確引導輿論,提高對話效率,從而有效化解矛盾,避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發生。
5.2.5 完善法律法規,構建網絡治理新體系 樹立“依法治網”觀念,在法律的框架下規范網絡行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保障。高校應完善網絡管理制度,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強化網絡空間管理,做到網絡輿論評判與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確保信息交互的安全,構建網絡治理新體系。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越發緊迫。網絡輿情預警工作在整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建立對于高校管理部門積極開展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構建和諧校園具有積極的意義。
[1]王青,成穎,巢乃鵬.網絡輿情監測及預警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情報科學,2011,29(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