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琦 孫家平 季娟娟等


[摘要]目的:評價引導組織再生術(GTR)在錯(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共納入6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例。對照組:進行正畸和牙周病治療;實驗組:治療的同時應用GTR(Bio-Oss骨膠原聯合Bio-Gide膠原膜),對比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正畸療效,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和6個月的牙周指標包括探診深度(PD)、附著喪失(AL)、牙齦退縮(GR)和骨密度值。結果:實驗組的正畸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兩組PD、AL和GR值均較前降低,骨密度值升高(P<0.05),對照組和實驗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上述指標與治療后1個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PD、AL和GR值進一步降低,骨密度值升高(P<0.05),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GTR可進一步改善錯(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和牙周修復的近期效果。
[關鍵詞]引導組織再生術;錯(牙+合)畸形;牙周病;正畸;骨密度
[中圖分類號]R78 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7-0095-03
錯(牙+合)畸形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牙齒排列不齊、上下牙弓關系錯位、上下頜骨位置或大小異常以及牙(牙+合)和顱面關系不協調等畸形,嚴重影響了顏面部美觀和口頜功能,還易繼發齲齒、牙周病和顳下頜關節病,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接受科學的正畸治療是重塑口頜和顏面結構及功能的主要方法,然而合并牙周病患者創面愈合延遲,牙槽骨量喪失較多,牙周組織恢復程度較差,遠期效果不理想。而且合并牙周病患者更易導致牙齒松動、移位、伸長和缺失,繼發錯胎畸形和咬(牙+合)創傷等。引導組織再生術(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是利用膜性材料阻擋牙齦上皮和結締組織向根面生長,引導具有形成新附著能力的牙周膜細胞優先占領根面形成新的牙骨質,形成新附著性愈合的過程。目前,臨床中多采用膠原膜,具有刺激血小板與纖維蛋白附著,加速血凝塊形成,降解速度適宜的優點。基于此,該研究旨在評價GTR在錯(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連續選擇2014年6月2016年06月入筆者科室診斷的錯(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共68例。納入標準:①單部位錯(牙+合)畸形,Ⅱ~Ⅲ度松動,預計正畸治療有效;②牙髓活力測試陽性,牙周袋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2~6mm,X線片顯示患牙牙槽骨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超過根長1/2;③牙周基礎治療后至少存在1個位點PD≥5mm,有窄而深的骨下袋,牙齦乳頭完好,牙齦退縮(gingival recession,GR) 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13例,女21例,年齡25~56歲,平均(42.5±12.3)歲,錯(牙+合)畸形分類上頜前突型12例,下頜后縮型17例,復合型5例,Ⅱ度松動22例,Ⅲ度松動12例;實驗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23~54歲,平均(41.8±13.5)歲,上頜前突型11例,下頜后縮型16例,復合型7例,Ⅱ度松動20例,Ⅲ度松動14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對照組進行正畸和牙周病治療,先進行系統的牙周治療,包括口腔衛生、齦上齦下刮治、根面平整、治療齲齒,嚴重患者行翻瓣術,調(牙+合)去除咬(牙+合)干擾,解除(牙+合)創傷,控制菌斑,必要時結合藥物治療;正畸治療測量牙周袋深度、松動度、牙槽骨吸收、牙齦炎等情況,采用方絲弓矯正技術粘結頰面管,避免帶環,結扎絲結扎,避免橡皮圈, 需移動的牙齒粘結托槽。采用鈦鎳絲逐步排齊牙齒,澳絲打開咬(牙+合),矯治結束后采用舌側固定保持。采用X線判斷正畸效果。 實驗組同時應用GTR,具體步驟如下:局部浸潤麻醉,改良Widman內斜切口翻瓣,清除根周肉芽組織和牙石,平整根面,修整齦瓣,乙二胺四乙酸處理根面,生理鹽水沖洗術區;將Bio-Oss骨膠原植入骨缺損處,覆蓋Bio-Gide膠原膜,齦瓣復位、縫合,牙周塞治劑保護術區,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對比治療6個月患者的正畸療效,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和6個月的牙周指標包括探診深度(PD)、附著喪失(AL)、牙齦退縮(GR)和骨密度值。臨床療效分為優、良、差3種。優:患牙無自覺癥狀,咀嚼功能良好,無并發癥,牙周袋深度明顯減小,X線片顯示牙槽骨全部或部分修復;良:患牙無自覺癥狀,一般咀嚼功能良好,無牙齒松動,牙周袋深度無明顯改變,牙槽骨未進一步破壞;差:牙齒出現病理性松動,咀嚼功能差,出現嚴重并發癥,牙周袋深度增加,牙槽骨破壞加重。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正畸療效:實驗組的正畸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實驗組典型病例照片見圖1~4。 2.2牙周指標:治療后1個月兩組PD、AL和GR值均較前降低,骨密度值升高(P<0.05),對照組和實驗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上述指標與治療后1個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PD、AL和GR值進一步降低,骨密度值升高(P<0.05),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討論 多項研究指出,牙周病是影響牙髓根管治療、錯胎畸形矯正的主要影響因素。Kim等研究證實,牙周牙髓聯合病變進行根管治療僅有57%患牙完全愈合,成功率遠遠低于單純牙髓疾病。對于根部畸形溝、牙骨質撕裂、根外吸收等聯合GTR能夠明顯促進骨再生,效果顯著。通過該研究得出實驗組的正畸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后PD、AL和GR值持續降低,骨密度值持續升高,治療后6個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因此,筆者認為GTR可進一步改善錯(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和牙周修復近期效果,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Bio-Oss骨膠原是一種天然、無抗原的多孔骨移植材料,Bio-Gide膠原膜具有致密結構的雙層生物膜,組織相容性好,抗原性低、韌性強、易于操作,降解時間4~6個月,無需二次手術,引導組織再生能力良好。目前BioOss骨膠原聯合Bio-Gide膠原膜已廣泛應用于牙周骨缺損修復、牙槽裂、上頜竇缺損修復、種植體周牙槽嵴增高及即刻修復等。單獨用屏障膜誘導骨形成往往需要較長時間,而且牙齦上皮組織生長速度快于骨組織,植入屏障膜難以完全阻止軟組織長入。Bio-Oss骨膠原充填骨缺損區能夠防止膠原膜塌陷,增加膜提供空間,促進牙周組織的再生。此外,GTR膜只起到了機械性阻擋和隔離作用,而結合了生長因子的GTR膜對軟硬組織還具有主動誘導分化和加速其生長的作用,是一種功能性復合膜。研究證實,與牙周組織生長關系密切的生長因子主要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骨形態發生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等。 Oh等研究總結得出,合并牙周疾病的治療效果與促進再生技術具有密切關系,嚴格掌握GTR適應證,對改善患牙修復和正畸治療遠期效果具有積極意義。錯(牙+合)畸形是牙周受損的重要原因,牙周病繼發牙位置改變產生錯(牙+合)畸形,兩者可相互影響,單純糾正錯牙合畸形或牙周病均不能得到滿意效果。該研究創新之處在于為GTR在錯(牙+合)畸形合并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還需要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