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齊魯 楊芳

[摘要]目的:對單側上頜第二磨牙缺失的活動義齒卡環設計進行改良,評價改良后卡環對活動義齒的固位與穩定、美觀及舒適程度的臨床效果。方法:收集40例單側上頜第二磨牙缺失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0例,使用傳統卡環設計;實驗組:20例,將傳統卡環進行改良。對所有患者使用義齒后對其固位與穩定、美觀、舒適等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實驗組在固位與穩定方面患者滿意度95%,對照組70%,實驗組優于對照組;美觀方面實驗組60%,對照組65%,對照組優于實驗組;舒適程度上兩組滿意度相同,均75%。結論:改良卡環后活動義齒固位及穩定較傳統卡環好,美觀效果較傳統卡環差。
[關鍵詞]活動義齒;設計;游離端缺失;固位;穩定
[中圖分類號]R78 3.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7-0106-02
可摘局部義齒(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RPD)是用來修復牙列缺損、患者可自行摘戴的一種修復體,在臨床上已廣泛使用,主要由支托、卡環、連接體、基托、人造牙等部件組成。可摘局部義齒的設計,必須將維護基牙及其他口腔組織的健康放在首位,主要是使牙合力按符合牙齒生理承力的方式沿牙長軸方向根向傳遞,避免基牙受到側向或拔出力的作用,然后,針對不同的牙列缺損情況和修復要求,對義齒進行具體的支持、固位、穩定和連接等設計。本實驗針對上頜第一磨牙頰側無可利用倒凹者對傳統義齒卡環進行改良,達到了很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9月_2015年9月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口腔修復科就診的上頜第二磨牙缺失的患者40例,其中20例選擇傳統卡環義齒修復,20例使用改良卡環義齒修復。1.2納入標準:①上頜第二磨牙缺失,沒有第三磨牙或者第三磨牙不能作為可摘局部義齒或者固定義齒基牙者;②鄰牙牙體、牙周健康;③患者不愿或不能接受種植義齒修復者;④對胎牙健康,缺牙區(牙+合)齦高度正常;⑤患者愿意接受該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⑥對金屬不過敏者;⑦患者基牙無倒凹或倒凹深度過淺者。
2方法
修復前口腔常規處理,然后進行牙體預備。基牙及余留牙的調磨,調磨伸長的牙及尖銳牙尖、適當調磨基牙的鄰頰和鄰舌線角。第一磨牙遠中邊緣嵴處預備支托窩,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間預備1.5mm隙卡溝。制取功能性印模,灌注石膏模型,確定牙合位關系及上頜架,模型設計和模型預備。鈷鉻合金活動義齒制作,實驗組:采用改良卡環制作,第一前磨牙間隙卡環跨越3、4間隙,不進入4倒凹區,卡環尖端以箭頭形式固定于4、5鄰面外展隙處,其余部分與傳統義齒一致;對照組:采用傳統卡環制作義齒。見圖1~4。
3結果
40例患者常規戴入義齒,調(牙+合)。戴入后隨訪2年,從固位與穩定、美觀、舒適程度三個方面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見表1。
4討論
可摘局部義齒是牙列缺損修復時普遍采用的方法,具有適用范圍廣、磨除牙體組織少,制作方法簡便、費用較低等優點。傳統的卡環會受到天然牙倒凹深度的影響,卡環的固位部分進入基牙的倒凹區,產生固位力,當后牙倒凹深度過小或無倒凹可利用時,義齒固位及穩定會受到很大影響。當義齒受力時,因基托下軟組織的可讓性,義齒下沉,義齒前部的卡換就會出現翹動。本研究對義齒卡環進行改良,將隙卡改制為箭頭狀,當義齒就位時卡環沿天然牙間隙處劃入,當義齒受力卡環有翹起傾向時,箭頭卡入外展隙處防止翹起脫位。
游離端缺失可摘局部義齒與非游離端缺失可摘局部義齒,其設計各有特點,但前者較后者的設計更為復雜,也是可摘局部義齒設計的難點和重點。因為游離端的存在以及缺牙區黏膜與基牙的可讓性不同,義齒行使咀嚼功能時,設計不當極易造成基牙過載,承受有害的側向力、杠桿扭力和拔出力作用,以及出現義齒翹起、擺動、旋轉、下沉等不穩定現象。可摘局部義齒有3種支持方式,即牙支持、黏膜支持和牙與黏膜混合支持,其中最有效、最重要也是義齒設計中應盡量爭取的是天然牙的支持。當上頜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均缺失,屬于Kennedy Ⅱ牙列缺損,按常規設計是在第一磨牙和第一前磨牙放置直接固位體即卡環。當上頜后牙游離缺失時,部分患者基牙無倒凹或倒凹深度過淺,加之游離端缺失時黏膜組織的可讓性會導致義齒使用過程中下沉、翹動,是臨床修復中的難點。本研究實驗組采用改良卡環,對照組采用傳統卡環,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修復醫師診治。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固位與穩定方面患者滿意度95%,對照組70%,實驗組固位與穩固性優于對照組;美觀方面實驗組滿意度60%,對照組65%,對照組優于實驗組,原因是傳統卡環較改良卡環暴露少;舒適程度上對照組與實驗組相同滿意度均為75%。
綜上,筆者認為可摘局部義齒的設計只要遵循設計基本原則,可在卡環形態上進行改良以滿足臨床個性化需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