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華
摘要: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課程的學習是為了培養我們的青少年的全方面能力,再加上初中階段本就是培養他們適應現代化意識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學的方式應著重培養他們對于新環境的適應意識和適應能力.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發展和進化規律之一就是適者生存,這也是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客觀法則,特別是對于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
關鍵詞: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素養
生物是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一門自然科學,但由于比較抽象,往往讓人感覺很難聽懂、不易明白,學生有時會產生不想學、不愿學、不敢學、學不會的心理。如何讓高中生物這門課程變“難”為“易”,讓學生能夠聽清楚搞明白,是教學的基本層次,而如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們的生物學素養則是每個生物教師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含義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自身學習能夠掌握的適應社會形勢發展要求,推動自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志品質和內在能力。一般包含了知識、思想、方法、品質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也是最低層次的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們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繼輝教授認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系統性、體系化的定義。而學生生物學素養中最核心的就是學生對于生物的學習感知力、理解運用力和有效思考力。
二、在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上的一些較為有益的創新嘗試
科學研究表明人們往往在熟悉的環境中對新知識的接受更為迅速,對新事物的感知更加準確。脫離日常生活的生物教學不僅枯燥無味而且學生學習的趣味不濃、效果不理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新課程學習之前,筆者非常重視生活化情景導入,借著學生的思考、順著學生們的思維,然后不知不覺、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到新內容的學習當中。比如,在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內容的學習之前,筆者用多媒體放映了一段準備好的短片,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幾十年來在雜交水稻研究上的做法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過播放短片,學生們對雜交水稻有了一定了解,筆者順勢導入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內容的課堂學習之中。在光與光合作用的學習上,我提前制作了幻燈片課件向學生們展示,主要內容就是溫室大棚的栽培與種植,在課件中我有意識地加入蔬菜生長中需要的光合作用的條件,燈光、水、二氧化碳、葉綠體等,并以圖片加標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們對光合作用及其條件有了初步的印象,接著再向學生講授光合作用的知識。結果學生們不僅對光合作用的條件記憶清楚,而且對整個章節學習內容的把握很到位,這樣學生們的生物學素養就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對于觀察到的各種生物現象,必須要用科學的思維去解釋、去思考,才能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訓練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有很多,倒推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例如在講授“細胞的分裂和分化”這節內容時,其中“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是教學難點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假設:染色體會不會像細胞核一樣分成兩份分配到新細胞中?如果是這樣,當細胞一次分裂后,染色體變為原來的一半,導致遺傳物質只有原來的一半;當細胞二次分裂后,染色體和遺傳物質又減少了一半;那么三次分裂后呢?四次分裂后呢?于是學生得出結論:染色體不可能是這樣變化的。教師乘機發問:那么染色體要怎么樣變化,才能使細胞分裂后里面的遺傳物質沒有變化呢?學生立刻搶答:復制。由此,引導學生推導出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染色體通過復制形成數目和形態相同的2份,隨著細胞的分裂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
四、學習生物學科學史,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介紹了許多科學家的生物科學發現史以及科學發現的探究過程,這些科學史內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還能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孟德爾歷時8年用豌豆做實驗材料,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進行大量的雜交實驗,仔細觀察、如實記錄了數以萬計的實驗數據。正如他自己所說:“從春到秋,天天都要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地監視著實驗。”巴斯德也曾說過:“當你相信自己已經發現了一種重要的科學事實并熱切的希望將它發表時,要將你自己克制幾天、幾周、幾年,要與自己斗爭,想方設法推翻自己的實驗,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說統統排除以后,才能將你的發現宣布。”由此可見,科學家在獲得成功之前,都是經歷了反反復復的失敗,他們要承受許多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壓力,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不畏艱難,勇于探索,最終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教師利用這些生物學科學史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還能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在生物教學中存在大量的因素和內容可以作為比較法教學的案例,老師一定要善于在平時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注意總結和把握,并且有意識地利用比較法的優點,使其更好地為教學工作服務.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比較法,培養、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開發他們的潛能,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總之,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根植本土,充分開發和利用本土的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生命力所在。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當地生物資源與初中生物教學相結合,開展直觀教學,會使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愉快,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感。在新課程背景下培養高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不僅有助于整合課程資源、構建高效生物課堂,而且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湯品成.如何激發生物課堂教學的活力[J].吉林教育,2011,(25).
[2]蔣繼榮.沉默--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機智[J].中學生物學,201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