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萌
摘要: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制造業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建設性道路,是一種全新的產業革命。這種綠色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科技發展為核心,并以產業發展為主導。因此,互聯網綠色發展模式同樣也是中國產業革命的契機,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產業轉型的關鍵。如今,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從而實現制造業的綠色、環保、智能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制造產業的共識。本文也以此為出發點,通過探索不同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所需的生態文明訴求,合理把握現代智能,及網絡化特點。總結出制造業和互聯網技術在融合過程中的主導趨勢,以及行動措施。分析在制造業的發展及各領域生態建設過程中,不同的作用機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制造業;綠色發展模式
如今是信息的時代,也是數字化的時代。作為新時期的重要標榜,互聯網技術,已經涉獵到了許多不同的行業技術創新。開放與互動的創新理念,為社會的發展,開辟了全新的生存空間,提出了全新的互動模式。同時也為制造業的發展,節能環保的意識,奠定了全新的素質內涵。作為文化與營銷的載體,互聯網正不斷地滲透進傳統制造行業的各個領域與環節,并為之重組及優化做出巨大的貢獻。取代傳統重消耗、重污染的智能化綠色產業體系,促進著綠色制造業的和諧發展。本文便以我國江蘇省為例,分析綠色制造業的互聯網結合,探索未來綠色制造業的發展和走向。
一、綠色結合的產業模式發展態勢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科技的進程,必須靠先進的思想和創新的理念來驅動。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產業模式的創新與變革,將會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需求。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種理念所體現出的價值,我們更是隨處都可以看到。小到小商品制造業的生產,大到傳統工業我們都能夠看到綠色化的生產模式創新。隨著產業界如今出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新產品,新型的市場也帶動了長尾的需求,及對生產能力的對接。從而為制造業與生態文明可持續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核心技術角度來看,企業的發展所配備的技術和設施,將直接決定能否立足于世界競爭中,獲得更高的認同。我國隨著多年的綠色產業結合,已經初步具備了協同互動的產業能力。從我國的基礎網絡建設來看,我國信息部,已連續三年實施了關于寬帶中國行的項目,帶動了我國網絡基礎建設,加快了我國4G商用的部署工作。民間網絡質量明顯改善,互聯網商用進程得以穩步推進。
在多方的協同與共享推進下,我國的互聯網,深刻的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發展形勢,并催生了眾多的業界心態。從大領域來看,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與應用。正從產業的下游上升至上游階層、從消費到生產、從被動到主動。這一逆向思維的變換,使得我國企業的經營成本與互聯網開發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一)傳統制造業
如工程制造、鋼鐵、石化與家電等傳統制造領域,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把握了轉型機遇。從產業的管理到企業的組織生產,最后到業務的延伸,完成了企業由內向外的模式轉化。大大推動了產業鏈與價值鏈的關鍵因素互動與協作。實現了垂直集成,向扁平協同的運維轉變。
制造業有三種典型的變革模式。分別為搭建行業網絡化制造協同平臺、依托互聯網平臺提升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服務能力、利用互聯網打通全價值鏈。這三種不同的變革模式,既滿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差異需求,同時也大幅降低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無效操作和無效生產。如江蘇三江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安科瑞電器制造有限公司等。
(二)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是這個時代的發展基礎,串聯了許多企業的商業通用屬性與共享屬性。借助于制造業的不斷融合,完成了新產品、新格局的模式快速滲透。互聯網企業的滲透模式分為兩種。第一種,借助于流量的資源優勢,完成采購與營銷的外圍服務環節。并借助于知識的積累,為企業培養更多的潛在客戶。從設計與服務等角度緩解,延伸到制造業領域知識的融合,成為制造生態重要載體。例如蘇寧云商、福佑卡車、思必馳等。第二種,開發智能終端產品,并直接涉獵到制造生產領域。這一方式,主要表現在智能終端產品的應用軟件設計,以此搭建云平臺,挖掘潛藏客戶數據。這種形式為互聯網企業打造智能終端生態產品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如云問科技、康能生物等。
(三)服務型生產企業
軟件服務、工業物流、系統集成等來自不同領域的生產服務企業積極順應制造業綠色轉型的發展需要,成了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這建立在企業在此過程中,對于知識的累積與沉淀,及互聯網技術的融合與滲透。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主要有三種。第一種,面向于工業服務的IT企業。這種企業借助于互聯網平臺的優勢,能夠大幅降低工業企業生產成本。第二種互聯網通信運營商創新。第三種新型服務生產企業,主要面向工業企業的長尾市場,從而提供給企業更加精細的服務。
二、互聯網與綠色發展制造業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難以有效滲透到制造業的核心生產環節
不同的企業在與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領域不同,因而所需供應對接的標準也就不同。這是造成互聯網與綠色制造業在融合過程中,出現眾多問題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的互聯網主要側重于消費型需求。也就是更加重視的是消費者的消費體驗。而制造業的中心則在于資源與技術的整合與研發。這種技術生產需求間的差異,嚴重影響了工業體系的穩定與安全。如若無法對此進行及時的優化,那么必然會導致生產加工領域的難以觸碰,企業的互聯網創新精力,更多的集中且浪費在研發設計,及營銷環境優化。
(二)缺少規劃的核心技術,制約了綠色生態文明的發展建設
目前制造業體系中大量核心關鍵技術如工業操作系統、工業級芯片、傳感器網絡、工業機器人、高端機床等受限于國外廠商控制,因而成品率與指標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一味地沿用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無法實現我國自主創新意識的生成。同時也無法滿足不同網絡品牌廠商的生產能力需求,導致企業內部的數據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三)雙方存在共識性差異
受專業壁壘與行業差異的影響,傳統行業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信息產業與制造業的認知高度不同的情況。大部分制造業對于互聯網的創新都存在偏差,對齊的理解,也僅存于工具應用。缺少自主研發意識,及自我變革的精神勇氣。而部分互聯網企業也在涉及制造領域時,多出現深挖進度不夠,僅能夠做到營銷與服務起步的環節。大部分創新內容,多為概念式結構,只能吸引眼球,卻無法完成最終成效。這對企業的發展而言,是一種嚴重的障礙隔膜。
三、綠色制造業發展建設性策略
(一)立足當下把握機遇,轉變傳統發展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在國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此外,龐大的市場需求,也造就了我國制造大國的地位。唯有平衡生態文明與工業生產體系,才可以打破嚴峻的環境資源束縛,抓住歷史變革機遇,協同組織生產,獲得國際發展新機遇。此外,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網絡智能化發展機遇,加快網絡綠色制造業的重組與融合,借鑒工業4.0的理念。在高污染、高能耗領域加快推進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系統與理念的普及推進,抓住時局發展機遇,完成生產與消費、互聯網與制造的串聯。在解決市場供需矛盾的同時,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二)突破融合壁壘,彌補技術與管理上的對策不足
互聯網技術、工業行業以及節能環保等技術、理念制度上的隔膜差異,加快體系的完善及對接構建,從而積極完成不同領域間的去差異化。實現多層次產業與管理市場間的動態融合,加快文明建設升級,提高與促使企業提質增效聯動發展。此外還要建立品牌與企業認證機制。在實行低碳高效的組織模式優化中,完成對信息共享與安全生產的提高。最后,健全等級保護域信息共享、信息協同標準,推動產業結合及共享,加強國家與行業之間的標準統一,從而努力構建可行性、可用性更高的認證工作。
(三)分層推進體系框架建設
由于綠色制造業的發展建設,所涉及的領域及行業較多。因而必須結合實際需求,針對不同企業的實況,制定符合企業執行標準的目標策略。采取分層推進的方式,完成在互聯網時代的制造業綠色建設。首先要注意的是,應鼓勵完成度較高的企業,先行進入高端智能設備的生產領域。并加快與完善相配套的智能制造技術與設備研發進度。完善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條件。如千米網絡,作為江蘇省中小電商運營企業代表,便為當地中小企業的運營,提供了許多的幫助。涉及了眾多領域行業的動態發展。在完成互聯網對接的過程中,便采取了分層推進的方式,實現了本地生活、游戲服務、手機產品及農資行業的多元化建設。
(四)完善發展管理機制
在互聯網企業與制造業的融合過程中,應建立相應的發展試點。通過試點示范,摸索多方合作機制的工作經驗,并在協同的過程中,展開共同推進。首先是試點的示范機制。在不同領域和企業中,發揮試點示范的意義,摸索平臺技術與產業建設模式,總結經驗并予以推廣。其次,建立多方協同參與機制。通過完成傳統工業與互聯網及環保行業的協同互助,實現多企業的有效共同及對接。從而實現合作互贏,共同促進綠色生產理念建設的企業發展長效機制。
結語
從綠色技術的擴散與研發進度角度來看,江蘇制造業在此過程中,打破了重重障礙,成功的為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造了新的利潤空間。盡管在初期遇到了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轉換成本高等限制,然而江蘇制造業,依舊在此過程中,完成了對綠色理念的創新。當然,為了綠色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在完善管理制度及市場培育協作機制的同時,注重對綠色技術的管理和研發。本文所分析的內容,不僅涉及了對綠色理念機制的制度鎖定與市場鎖定等機理,同時還包括技術的鎖定和三者相互作用,從而揭示了綠色制造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與解鎖模式。筆者認為,協調好三者的機理關系,有助于我國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綠色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賈軍.中國制造業綠色發展的鎖定形成機理及解鎖模式[J].軟科學,2016,30(11):15-18.
[2]許芳芳.中國制造業發展模式轉型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03):385.
[3]單忠德.綠色制造助推綠色發展[J].政策瞭望,2015(11):53-54.
[4]秦業,張群,杜娟.“互聯網+”時代制造業綠色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5,17(0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