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莉莉+陳俊宇
摘要:本文闡述了景寧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數字化保護,通過數據庫建設、數字化應用和大數據分析,以數字動畫創作和虛擬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對景寧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發展與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景寧畬族;非遺數字化保護;推廣
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浙江省景寧縣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景寧畬族文化豐富多彩,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景寧畬族的語言、音樂、舞蹈等非遺文化資源,主要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播,在大眾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沖擊下,正在不斷消失。景寧畬族民間手工藝文化形式煩瑣,制作復雜,歷史積淀深厚,但難以態勢抗衡現代工業產品體系的競爭,景寧畬族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推進景寧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保護、科學的開發利用與推廣,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立足畬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以數字化技術開展保護與推廣,推進非遺傳承,利用動畫進行可視化傳播,用虛擬技術構建非遺文化傳承鏈,為畬族非遺文化保護與推廣提供了新路徑。
一、景寧畬族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路徑
景寧畬族非遺的數字化保護,首先必須建立景寧畬族非遺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數字化檔案庫、資源庫等方式來保存非遺,具體包括:
(1)建立非遺數據庫。把畬族語言、畬族傳統工藝,畬族服飾,畬族民俗、畬族民歌及民間文學的文獻、圖片、碑刻、影像等實物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數字化轉化、存儲,建立非遺文獻檔案庫。
(2)數字化分類儲存。把畬族語言、畬族傳統工藝,畬族服飾,畬族民俗、畬族民歌及民間文學實踐的場所、工具、產品等,進行數字化文字、圖像、音像記錄,進行分類整理和存儲。
(3)數字化影像記錄。運用數字化影像技術手段,記錄景寧畬族珍貴非遺文化的場景和口述資料,采集傳承人的訪談記錄,建立可視化的數字化影像資料庫。相對于傳統的記錄與存儲方式,數字化影像資料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存儲靈活、傳播迅速、應用廣泛等方面。這些數字化影像非遺記錄,是景寧畬族非遺文化傳承與推廣的第一手翔實依據,可以為非遺傳承活動提供可靠保證。而對于那些即將消失的非遺文化資源而言,數字化影像記錄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是對非遺的物化保存。
二、景寧畬族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建構
景寧畬族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還必須加強宣傳推廣,比如通過建立數字化非遺展覽館、博物館、體驗館、網站、微信平臺、APP等來宣傳非遺。與非遺數字化保存一樣,非遺數字化宣傳也是以對非遺資料、器具、實踐過程的數字化記錄為基礎進行的。數字化宣傳以數字化的展示、展演、展覽為手段,目的是讓受眾能夠理解和認知景寧畬族非遺文化,讓傳承人更加自覺地保護好景寧畬族非遺文化。
景寧畬族非遺傳承還需要強化傳承措施,通過建立數字化傳習所推進非遺傳承。首先,景寧畬族非遺傳承中,亟待加強非遺教育。景寧畬族非遺傳承,是“術”與“道”的統一體。“術”是外在的工藝、技術、儀式、程式等,是非遺傳承中較為穩定的內容。“道”是非遺傳承中的理念和內容,是觀念、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數字化技術在景寧畬族非遺傳承的運用上,對“術”保護與推廣具有事半功倍效果;在“道”的傳承上,則主要通過內容的整合,彰顯非遺文化的內涵。因此,如何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揭示非遺的特點與受眾心理,探索非遺傳承創新的內在機制,這對于非遺的數字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把握景寧畬族非遺推廣的發展趨勢。數字化技術為非遺研究,除了提供了易檢索、巨量、活態資料外,還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提煉出適合非遺發展趨勢。同時,依據畬族文化生態區、民俗、地域環境、地方特色,尋找與非遺文化傳承的結合點,開展資料搜集、分析數據,找出制約該文化生態區發展變化的影響因子和變化參數等,并進行模型分析,為制定非遺推廣提供基礎。
三、景寧畬族非遺的推廣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保護與推廣景寧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要求。利用數字化技術與數據分析技術、虛擬再現技術、體感技術、動畫創作技術,展現畬族非遺的文化活力與推廣,已經成為重要趨勢,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多媒體展示非遺內容
注重非遺的文化形式,更注重非遺的內在文化,非遺傳承人的文化創造力,通過動畫創作對景寧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整合,并建構可視化表現,對珍貴的非遺開展信息采集與存儲,并進行數字化的多媒體展示,通過整合創意、現代體感技術等要素,讓參觀者參與非遺的互動體驗。
(二)建構完整的移動互聯網線上平臺
推進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展示、線上導航、微博推廣等宣傳非遺,搭建APP互動平臺,將非遺活動隨時傳播到平臺上來,讓受眾迅速了解到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活態化景寧畬族非遺。
(三)建構量化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畬族大數據庫
目前,非遺保護正在從單個項目保護向整體非遺文化生態區保護轉變。與此相關,非遺研究數字化應該從單個、局部分析,向整體、趨勢性分析轉變。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建模技術,針對景寧畬族的非遺文化生態區,搜集和分析數據,找出制約非遺發展變化的影響因子和參數,建立相應的非遺動態分析模型,為非遺保護決策和規劃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二杰.城鎮化進程中村落發展與非遺傳承方式探討——以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村落東弄村為例[J].人文天下,2015(23)
[2]周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及應用前景分析[J].大眾文藝,2014(14)
[3]王明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風險與路徑反思[J].文化遺產,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