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課堂教學實踐,結合教材中經典范例,從《背影》中學習細節描寫的技法,寫出真感情,升格作文寫作。由一課的教學思考作文教學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作文;教學;教材;技法;運用
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但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寫作文”始終是讓他們絞盡腦汁的煩心事,而對于眾多的一線語文老師來說,如何教會孩子們“寫作文”,寫出好作文,則是讓他們頭疼不已的事。目前,我們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雖然安排有單元寫作訓練,但是實際的教學中,真正落實教材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作文教學的現狀又存在“無具體系統的計劃和指導,與學生平時閱讀、日常生活嚴重脫節”等諸多弊病。
漫漫作文路,何處覓“真經”?我認為,教材就是最好的范例,是最佳的作文指導素材。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指導學生的寫作練習時,應該立足課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經典范例,進行細致認真的寫作技法指導,是一條可選之路。
我曾在區內上了一節題為《在細微處顯功力,于平淡處見真情》的作文研討課。下面就由這一節作文課說說我的做法和思考: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先用公益廣告片導入,再讓學生嘗試寫下最能打動自己的情節,從而引發思考,怎樣才能讓作文生動感人?接著出示八上教材中范例《背影》一課“望父買橘”的細節描寫,與教師自己的改編版進行對比教學,在質疑中歸納具體的寫作方法,然后讓學生當堂進行習作修改(課堂前一環節所寫的練筆),并展示交流和講評。最后,在課后加以強化訓練練習。整堂課從挖掘教材出發,在閱讀經典文本中學習寫作,重在方法引導和寫作訓練,循序漸進,環環相扣。
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后,我又做了相應的反思與總結,現將一些方法和教學感悟羅列于下,敬請方家點閱斧正:
一、 創設情境,引導觀察,提供學生可寫之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實學生不是不想寫好作文,很多時候,他們缺乏的是“源頭活水”,很多孩子都是囿于生活閱歷,閱讀的視野淺陋,導致缺乏可以寫作的材料,也就是沒有可寫的材料,沒有表達的欲望。
針對這一點,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寫作原點,并由此出發,直接的做法是:在指導寫作時,創設恰當的情景,激發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引導觀察,把握可寫的材料,提出明確的要求,指明寫作的方向。比如在這一課例中,我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播放了電視上經常播放的一則公益廣告:患了老年癡呆的父親,忘記了很多事,甚至不認識陪在身邊的兒子,但是一次餐桌上,卻要用手捏起盤中的餃子往自己的口袋中裝,只因為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愛吃餃子……課堂的一開始,我就想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生活細節的可貴和感人,也希望學生們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感知到這一廣告傳播的目的,要求他們寫作時,明確提出: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寫出你認為最感人的事與情。這樣一來,即使最不愿表達的孩子,他也能把事情講出來,把他感受到的親情和要關愛患病的父親這一廣告立意表達出來,也許他們的表述和描寫還不夠到位和感人,但是,學生們的表達欲望有了,寫作的素材也有了,本節課的教學原點也就有了。
當然,這也只是某一特定作文課堂的做法,要解決學生缺乏表達欲望,寫作材料匱乏的根本方法,還是要立足于引導學生開展閱讀積累,學會觀察生活,體悟生活,并長期堅持下去。這一方面,我的嘗試是:堅持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要求,開展閱讀交流,每月至少寫一篇讀書心得,定期發到班級QQ群中進行交流,在班級中,集中朗讀和點評優秀的讀書心得;鼓勵同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鼓勵同學編寫自己的寫作素材本。
二、 研讀典范,總結技法,教給學生能寫之法
“解得古賢篇中意,量取天下好文章”。學生有東西寫,愿意寫出來,這還是第一步,我們的作文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寫出好的文章來。怎么能夠做到?方法指導。方法何處來?典范的例文,也就是我們教材中的經典課文。語文教學要依托教材,我想教材的編者,在利用課文進行思想內容的教育之外,一定也是在為我們提供寫作技法的范例。所以說,作文教學的開展要從教材中挖掘寫作的素材與技法。
所以,在課堂教學的第二個重點,我便引導學生研讀《背影》中“望父買橘”的細節描寫,學習人物描寫的技法(“外”“語”“動”“心”“神”),挖掘“背影”感人細節背后的表達技法因素,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在事情的細節處下工夫,如何把內在的真情寫感人。學習大師的技法,并努力模仿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來,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讓細節更真實,“怎樣表達”才能使真情打動人心。這樣的指導,使學生更容易提煉出寫作的技法,掌握“寫好作文”的方法,同時,對于文本的理解也能更深入全面。
需要注意的是,一篇好的范文,可供挖掘的寫作素材和技法,也往往不止一種,不止一處。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的指導中,做好系統規劃和精心取舍,不能在一篇文章中或一堂課上,求全求多,面面俱到,作文教學和方法指導是個系統的工程,一課一得足矣!
三、 評點對比,指導修改,提升學生寫作信心
“好文不厭千回改”。但現實的作文練習中,很多學生沒有修改習作的習慣,常常是匆匆完稿,應付了事。究其原因,除了懶散不認真之外,不能修改,不知從哪下筆修改,也是重要因素。
因此,在本節課例中,我設計了第三個環節:在了解技法之后,讓學生拿出一開始寫作的材料,進行修改。對于修改的方向,首先明確“細節”和“情感表達”兩個方面。“細節”方面,明確要求從“父親的面容”、“父親的手”、“抓餃子、裝餃子的動作”“父親的語言”等方面修改補充;“情感表達”方面,重點落在“我的心理活動”“我的動作神態”等方面修改潤色。改好之后,再將前后兩則材料進行比較、交流和評點,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修改的作用和效果。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教給了學生修改文章的具體方法,讓他們認識到修改習作的必要性,同時,對他們能寫出好作文的信心也是巨大的提升。
四、 強化鞏固,實踐運用,升格學生寫作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上獲得的方法,要想轉化為自己的寫作技法,總少不了課下的鞏固練習;要想寫出“好文章”,僅僅知道一點理論和技法也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正是作文教學的難點,知道怎么寫,并不代表能夠寫出來,片段的練習,也不可以取代“完篇”的習作。
所以在自己的班級教學這一內容時,我在課堂上的指導和練習之外,又布置了課下寫作訓練的任務,還做了相關要求與指導,“現學現賣”“趁熱打鐵”:要求學生觀察(或回憶)家庭生活中的平淡事,運用本節課所學細節描寫,寫一篇文章,仔細修改,認真謄抄后交上來。我在批改之后,精心挑選了幾篇優秀的習作,在班級中進行集中的講評,又挑選了兩篇需要修改的習作,利用教室中的電子白板投影,進行集體的修改練習,還組織學生進行互改交流,最后要求學生再次修改打磨,升格此文,以此來鞏固這一寫作課的教學效果,達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在此次課題研究中的嘗試和一次作文研討課后的思考。
作文教學路漫漫,語文教材是學生最好的陪伴。語文教材蘊藏著豐富的語文資源,是積累材料的寶庫,是傳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寫作的標本。作文教學任重道遠,我們必要充分利用、挖掘、開發教材資源,去探索、去探尋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程小鵬,合肥市初中語文骨干教師,合肥市蜀山區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先后獲得全國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大賽一等獎、市級語文優質課大賽二等獎,蜀山區“聚焦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蜀山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