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描寫就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是文學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高中生學會分析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描寫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學會在寫作中運用環境描寫則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因而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切實引導學生明確寫作中環境描寫的重要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巧妙地運用環境描寫,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高中作文;教學;自然環境描寫;技巧
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天氣的季節性變化以及自然界的風雨霜雪、山川河流和森林荒野等自然風光的描寫。自然環境的描寫是為了表達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也可以對人的行為和情緒等方面進行渲染,還可以間接的對人們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和景觀等進行描寫,對文章的描寫背景有重要作用,可以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背景以及人物的心理特點進行渲染,有真實感。簡而言之,自然環境的描寫對文章的環境有重要作用,并不是簡單的環境描寫。因此,在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了解環境描寫的重要作用,這有助于學生將自然環境描寫利用到作文寫作中。以下是作者就環境描寫的重要作用,作了一些整理,希望可以給同行參考。
一、 交代相關寫作背景
環境描寫可以將故事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征表述出來,給讀者更真實的體驗,讓讀者更易有代入感。如《變色龍》的開頭:“四下里一片沉靜。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就跟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門口連一個乞丐也沒有。”作者利用空曠廣場的描寫表達了主人公此刻的心情,讓讀者更易體會到主人公的心理特點,同時也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主人公奧楚蔑洛夫就生活在這樣的典型環境中。社會環境的交代有利于讀者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能更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再如《白楊》首段便交代了地點:“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涼與貧瘠,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鋪墊。
二、 有效烘托人物心理
所謂“情積于內而發之于景”。在寫作中,為了有效揭示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的心理,也可利用環境描寫來進行。如《羚羊木雕》中“月亮出來了,冷冷的”烘托“我”傷害朋友后的傷心、難過的心情,表現我重情義的品格。《蘆花蕩》中“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襯托了老頭子沮喪、內疚的心情,從側面表現了老人倔強、自尊的性格。正是因為環境描寫有此妙用,因而在眾多名篇中才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才會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夜鎖清秋”的孤寂之感,也才會有學生作文中“花兒向我招手,小鳥向我問好”的快樂時刻。因而,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可以充分通過環境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心情,表達真情實感。
三、 充分深化文章主題
自然環境的描寫可以體現文章的主題,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述,可以自然的導入主題,讓整篇文章更加有脈絡,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利用自然環境來體現主題思想。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筆下的人物有藤野先生、清國留學生、日本青年等;提及的地點有東京、仙臺、水戶、日暮里等;提及的事件有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試卷風波、看軍國主義電影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相別等。這樣看來,文章所選的素材真可謂“散”,但細細讀來,文章的主題卻很突出,很鮮明,那就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崇敬與懷念,以及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從這一點上來說,它顯然不散。那么這里的“散”與“不散”究竟是如何融合的呢?明顯的就是作者對特定環境的敘述,這個環境就是東京污濁的“空氣”,仙臺的受辱遭遇,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關心愛護“我”這個弱國國民。作者通過對這種特殊環境下的特殊境遇的描寫,對恩師的崇敬懷念之情也就溢于筆端了。
四、 幫助抒發真情實感
在寫作中,很多時候作者都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借以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寫景片段:“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此段寫景較多,但主要內容卻是寫情,寫景的目的是為抒情,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渲染悲涼氣氛從而自然導出此景所生之情——去國還鄉、憂讒畏譏的悲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最后寫道:“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
五、 寫景為了寫人,寫景以突出主題
環境描寫是為寫人記事服務的,對主題的表達有輔助作用,所以在寫作實踐中切不可喧賓奪主,使文章變成“四不象”。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如果出現在開頭,就應該起渲染、烘托作用,為人物的出場、事件的發展提供一個典型環境;如果出現在結尾,就應該有利于深化主題;如果出現在中間,就應該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起到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六、 結束語
總之,學會鑒賞環境描寫,可以將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對提高學生的文字鑒賞能力有重要作用,是每一名高中生都得掌握的語文基本功。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熟悉相關角色描述中的各種文化背景,協助學生撰寫重要角色的環境描寫。同時,通過獲取環境描寫的重要作用,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編寫環境描寫。這樣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寫作時使用環境描寫,讓文章更有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慧保.環境描寫對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0,6(A):27.
[2]郭西合.汪祖國.文學作品中自然環境描寫的作[J].文學教育,2007(01):151.
[3]林志麗.中學作文景物描寫方法[J].教育評論,2000(03):82-83.
作者簡介:尹曄,湖北省孝感市,湖北省大悟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