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澤
摘 要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突飛猛進,農村的發展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尤其是在新型農村轉型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其轉型變化成了一枝獨秀。本文分析了經濟發展在農村變化中的特點,論述了經濟發展對農村的影響,對農村的進一步轉型發展與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轉型 政策 發展 網絡 經濟
一、運用經濟發展的優勢構建新型農村通信體系
(一)農村轉型網站群
當今的農村想要迅速地從傳統農村轉變為新型農村,就必須建立與外界交流的網站群,要具備多種功能,即發布公告功能、在線交流功能、遠程視頻功能、農村發展科研功能、新型農村發展資源庫功能、農村轉型交流功能等。以便農村轉型工作的相關負責人及鄉村成員可以在網上自主學習與對外交流合作。
(二)農村轉型局域網上的資源庫
農村轉型資源庫的建立主要是對相關農村轉型資源的建設,本著適用的原則,建設優質的資源庫,提倡農村轉型資源建設百花齊放、彰顯特色,加強優質資源的輻射和共享,提高使用效益。比如,基礎層次的媒體素材庫、案例庫、網絡課程庫等,使用層次的資源學習庫、農村轉型資源圖書館、電視直播、公告信息等。
(三)遠程教育是農村轉型的首選途徑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在短短的幾秒間就可以流遍全球,借助網絡技術,農村轉型教學資源可以全球共享。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環境背景出現的遠程教育將成為當前社會再次接受教育與發展的首選方式。一些經濟欠發達、經濟落后的地區同樣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學習資源和優質服務,與此同時也大大地節省了資源和費用。
二、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在農村轉型中的應用
(一)網絡建設給農村教育帶來了新氣象
因特網、局域網、地域網和廣域網的資源建設,使農村教育打破了地理、空間和時間的障礙,使時間、空間成本最小化。其次,資源共享使得農村教育資源豐富多彩。計算機網絡技術共享的資源包括計算機信息資源、軟件資源、數據庫資源以及計算機硬件方面的資源。網絡上的海量資源解決了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尋求教育資源的問題,并且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計算機網絡使教師實現了現代化辦公,大大地提高了其辦公效率。
(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農村呈現新面貌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穩步提升,而出現的又一個重大問題是居民收入之間的巨大懸殊。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如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城市經濟發展程度與農村經濟發展程度的差別,二是城市與農村中金融投資機會存在巨大差異。在農村實行新型農村轉型后,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也有了外來的投資者。農村居民在有機會獲得勞動收入的同時,借助資本市場進行金融投資,實現資產的增值,提高了收入水平。在向新型農村轉型的過程中,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有能力建設農村,豐富自己的生活。如果把收入水平的提高看作是“經濟基礎”,那么農村面貌的整改與建設以及居民生活內容的豐富就是居民的“上層建筑”。經濟快速發展下的農村轉型工作沒有終止,而農村的“上層建筑”將會越來越美。
(三)經濟發展后的政府政策使農田再現青春
在農村實行稅改前,農民種田要交統籌款、提留款,農民的收效甚微,一些農民外出打工有了穩定的收入后,將原承包的土地轉包給他人,稅費等也就由新的承包人承擔。可稅改后,不僅稅費大大減輕,而且種地農民還可拿到良種田和水稻田兩種補貼,種地帶來的顯著利潤讓原承包戶紛紛要求退還土地,受讓人由于在土地上的投入和自己的經營計劃不能實現等原因不愿退還,或轉包后看到轉承包人的收益豐厚,在原來的承包合同沒有到期的情況下,以轉包金過低或轉包期限過長要求悔約,從而引發糾紛。此外,農民進入小城鎮打工或落戶,又導致大批農田無人耕種。后經耕種政策的再度改革,創新了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保護了農民集體資產權益,調動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政府推出了農村承包土地的新政策。在新的政策下,“地主”(新政策下農村集體土地的承包者)在各地紛紛積極投入生產,農村糧田再度煥發生機。
(四)新型農村下的醫療政策給農村居民帶來新希望
在新型農村背景下建立起來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農民看病難的重要舉措。自從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以來,農民的治病觀念已經從有病怕治、有病不治,徹底轉變為有病就治,有時還可以定期體檢,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與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三、結語
現代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帶來的種種效益在傳統農村向新型農村轉型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村體系不斷完善,居民的生活指數、健康指數、幸福指數穩步提高,農村教育進入新天地,而新型農村的巨大變化也給經濟的發展插上了一雙無形的翅膀。
(作者單位為貴州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程漱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 鄭杭生.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