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聾生閱讀能力是聾校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在聾校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合現代教育媒體,讓有限的教學時間發揮最大的教學效能,有效提高聾生閱讀能力,從而順利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這一閱讀教學的顯性目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方面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網絡資源、微課、交互式白板等現代教育媒體與聾校閱讀教學的有效融合,為提高聾校閱讀教學效能,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探索前進之路。
關鍵詞:聾生;現代教育媒體;閱讀教學效能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教育媒體因其便捷、直觀、符合聾生身心發展特點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聾校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合現代教育媒體,讓有限的教學時間發揮最大的教學效能,有效提高聾生閱讀能力,從而順利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這一閱讀教學的顯性目標,是每一位教師在聾校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方面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網絡資源、微課、交互式白板等現代教育媒體與聾校閱讀教學的有效融合,為提高聾校閱讀教學效能,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探索前進之路。
一、 巧用現代教育媒體,促課前自讀自悟
(一) 應用在線字典,理解生字新詞,為文本解讀掃除障礙
字、詞是閱讀教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要想能準確、深刻、全面地感悟解讀文本,離不開字詞理解。現代教育媒體為聾生理解字詞,掃除閱讀障礙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徑,例如,通過在線字典,聾生不僅能快速查閱筆畫、筆順、字詞解釋等基礎知識,而且還能查到關聯詞語、例句、同義詞和反義詞等,通過它們來輔助理解詞義。
(二) 應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為走進文本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現在,“讀讀”“寫寫”這些傳統的預習方式已經很難起到預期的效果,引導聾生在預習中跳出文本,充分應用網絡資源了解作者,搜集整理相關背景資料成為現代聾校閱讀教學的一個必然趨勢。例如,在預習七年級下冊中《鄧稼先》,我就要求聾生在預習中上網搜集鄧稼先、作者楊振寧的相關資料,了解“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的背景資料。預習內容有目的的擴展,不僅激發了聾生對《鄧稼先》一文的學習興趣,使聾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為課堂學習的順利推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還巧妙的增加了知識量,開闊了眼界。
(三) 應用微課,自主探究知識點,為深悟文本做好鋪墊
根據簡單化、實用化、聚焦化、智能化的原則,將聾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制作好微課,放在網絡互動平臺,讓聾生在課前通過手機或電腦反復觀看微課,自主探究知識點,為新課做好準備。例如,在講授《故宮博物院》一課前,我依照教學目標和文本特點設計制作了故宮建筑及布局的微課,讓聾生在上課之前反復觀看,要求聾生明確觀看之后你知道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哪些,先小組交流,解決一部分問題,剩余的問題再留到課上交流、討論。這樣的安排為不同層次聾生的學習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程度好的聾生可以借助微課自主學習、探究、質疑,提高學習能力,而相對較差的聾生則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反復揣摩,逐步跟上整體的教學節奏,為深悟文本做好鋪墊。
二、 妙用現代教育媒體,促課堂互動探究
現代教育媒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讓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它構建了一種富有趣味的、具有開拓性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為聾校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使提高教學效能成為可能。
(一) 合理應用多媒體課件(或視頻)創設情境,促進文本感知
多媒體課件(或視頻),能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內容,潛移默化中把聾生帶入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之中,這樣既充分發揮了聾生的視覺優勢,發展其思維能力,加深其對事物的理解,又大大減輕了聾生認知的難度。例如,在《錢塘湖春行》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的優勢,設計多媒體課件,配以形象的圖片、視頻,加上語言文字說明,創設情境,將詩的內容轉化為畫面,在視覺上給學生強烈的沖擊,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的聯想。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知覺器官,形成了多維立體的教學氛圍,大大提高了聾校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草船借箭》《楊修之死》等課文的學習中,電影片段的播放不僅拓展了教學維度,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掌握教學重、難點,而且有效地促進了聾生對文本的感知。
(二) 充分應用交互式白板進行互動,推動文本賞析
因補償缺陷的需要,大字課文在聾校的閱讀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交互式電子白板不僅能顯示豐富的文本內容,而且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如勾畫、批注等。在上《貓》這篇課文時,我就充分應用白板的勾畫和批注功能,請聾生走上講臺,拿起電子筆,在白板上直接勾畫文中“我”對貓死亡后的情感態度、批注自己的感悟,這樣將閱讀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電子白板直觀的展示出來與班級同學進行互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不僅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聾生也從中學會了勾畫、批注等基本的閱讀技能,從根本上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實效。
基于互動式電子白板的閱讀教學,相較傳統教學而言有了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評價的機會,讓不同的聾生都有收獲,使師生、生生真正地互動起來,積極參與文本賞析,切實改變傳統教學中教與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能。
(三) 巧妙結合微課質疑探究,內化知識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獲取是學習者經過自我組織和相互協商發展知識,達到意義的最終建構的過程。因此,在聾生課前自主學習微課的基礎上,引導聾生質疑探究,設計有價值的探究主題,組織教學點撥、專題研討。通過課外自主學習質疑與課內探究釋疑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活動,強化反饋,內化知識,讓聾生成為信息的主動加工者。例如,在《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的學習中,聾生在微課學習的基礎上就提出了“作者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為解說的重點”這樣的問題,那么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將這一問題作為探究主題,引導聾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查找相關資料等方法,在討論、合作、辨析的過程中難點自然突破,知識點也隨之自然內化。endprint
三、 活用現代教育媒體,促課后鞏固提升
(一) 應用微課,鞏固延伸
聾生在課后可以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調用和觀看微課進行復習鞏固,查漏補缺,突破難點。同時,教師可將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聾生在課后可以根據需要反復觀看,重溫思維的脈絡,補償缺陷的同時強化知識;還可將部分少而精的課外拓展練習設計制作成微課,用于本課內容的拓展與延伸。
(二) 應用互動平臺,共享遷移
在基于網絡的閱讀教學中,聾生的網上交流互動是極其重要的環節,是課堂之外最需要教師指導與組織的地方。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入班級論壇、QQ群、微信等方式,引導聾生將學習成果在互動平臺上進行共享,通過這些媒介交流、整理相關信息,最大限度地調動聾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聾生將閱讀到的相關信息,通過網上互動平臺進行多元交流,從而形成更有效、更豐富的理解,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與此同時,聾生在與比自己水平稍高的交往對象的交往中,將潛在的發展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發展可能。
(三) 應用網絡資源,拓展提升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課內指導閱讀夯實基礎,課外拓展閱讀鞏固知識,提升能力,開闊視野,兩者相輔相成。當前的網絡環境為課外拓展閱讀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例如,在學習《喂——出來》一文后,我及時地向聾生推薦了一些微型小說。聾生讀了這些文章后,便很快發現了微型小說在寫法上的特點,較好的抓住微型小說結構的特點,為后期寫作訓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應以課內閱讀指導為基礎,充分應用網絡資源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在培養聾生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上,使其逐步成為獨立接受和處理信息的閱讀者。
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及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現代教育媒體作為聾校中一種極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必將呈現更加多元、更加合理的趨勢,聾校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現代教育媒體的普及和應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無縫連接,充分發揮現代教育媒體的優勢,最大限度優化和提高有限教學時間內的閱讀教學效能,實現現代教育媒體與聾校語文閱讀教學的完美融合,促進聾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進而全面提高聾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溫晨霞.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初探[J].學周刊:B,2012.
[2]陳曉明.語文課程標準教育理念的創新[J].蘭州學報,2006.
作者簡介:
余文娟,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聾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