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3年大學英語四級改革后,翻譯題型的難度明顯增大。本文從四級翻譯閱卷的角度出發,從詞匯方面分析了學生在段落翻譯中常見的失分點。希望幫助考生更好地應考。
關鍵詞:段落翻譯;詞匯使用;拼寫錯誤;詞性混淆
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進行了翻譯題型的改革,段落翻譯取代了之前的句子翻譯。段落翻譯的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校園,旅游,飲食,歷史,教育等,分值也由5%提高到15%,重點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筆者參與了2017年6月的四級翻譯閱卷工作,從閱卷的總體情況來看,學生在翻譯部分的失分比較嚴重。本文重點從段落翻譯的詞匯部分進行分析,以期望能幫助考生更有準備地迎接今后的四級考試。
雖然四級翻譯的重點為學生整體篇章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但詞匯是最小的語言單位,它是翻譯的基礎,也是好的表達和篇章理解的基礎,是文章翻譯質量的重要考核標準之一。四級官方對四級翻譯的最高檔即13-15分檔次的描述為:譯文準確表達了原文的意思。用詞貼切,行文流暢,基本無語言錯誤,僅有個別小錯。由此可以看出,好的翻譯段落乃至文章,都是從詞匯開始,在運用詞匯的基礎上,積字成句,積句成段。
下面筆者以2017年6月四級翻譯中主題為“黃河”的翻譯文本為例,進行考生段落翻譯中常見詞匯的錯誤分析。翻譯材料原文如下:黃河是亞洲第三,世界第六長的河流?!包S”這個字描述的是其河水渾濁的顏色。黃河發源于青海,流經九個省份,最后注入渤海。黃河是中國賴以生存的幾條河流之一。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地,也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最繁榮的地區。然而,由于極具破壞力的洪水頻發,黃河曾造成多次災害。在過去幾十年里,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防止災害發生。
一、 拼寫錯誤
詞匯拼寫錯誤是考生失分的第一大因素。在閱卷過程中,筆者發現,考生不光在拼寫復雜詞匯時容易出錯,基礎詞匯的拼寫錯誤也比比皆是。例如:Asia(亞洲)被拼寫成“Asian”“Aisa”,還有的同學干脆用漢語拼音代替,令人啼笑皆非。再如:“第六長”中的“longest”一詞,錯誤率極高,有學生寫做“longthest”,有的寫做“lengest”。這段文字中的復雜詞匯,如“essential,province,civilization,prosperous,destructive”等,拼寫錯誤更是不計其數。由此可以看出,學生詞匯基礎相當薄弱,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不重視英語詞匯的記憶,有些初高中應掌握的詞匯他們也遺忘了。
二、 詞性混淆
在翻譯過程中,學生由于對詞匯的掌握不牢固,出現了許多詞性混淆使用的例子。例如把名詞當動詞使用,把形容詞當副詞使用等情況。
例如:It origins in Qinghai province.
Origin為名詞詞性,此處應使用其動詞形式originate。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vary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 from happening.
原文為: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防止災害發生,“各種”對應的英文單詞是“various”,而不是動詞“vary”。
三、 詞匯量匱乏
學生詞匯量的匱乏是影響整個翻譯質量的重要因素。從近幾年的閱卷工作看,段落翻譯得分集中檔次為4-6分檔,可見考生實際得分普遍偏低。分數偏低,除了以上提到的詞匯拼寫錯誤和詞性混淆的影響因素外,在詞匯這個層面,還有一大失分點即是詞匯量的匱乏。在四級翻譯的六個分數檔次中,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譯文對原文意思傳遞的準確性,分別描述為“準確表達,基本表達,勉強表達,表達一小部分,絕大部分沒有表達和譯文與原文不相關”。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選擇與原文最貼切的詞匯進行語言的組織工作,但絕大多數學生在意思表達這方面未能達到要求。
例如:“黃”這個字描述的是其河水渾濁的顏色。
“渾濁”(muddy)一詞,很多學生無法找到其對應的英文詞匯,于是都選擇其他意思相近的詞語代替,如“unclean”(不潔的)、“mixed”(混合的)甚至“dirty”(臟的),或者選擇不譯。其實這個詞在生活中常常用到,譬如下雨了,地上一片泥濘,我們翻譯成“muddy roads”,到處是泥濘的水,即“muddy water”。
四、 詞匯搭配錯誤
英語詞匯在人們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已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和用法,尤其是動詞的搭配和介詞的使用,它們是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from Qinghai province and flows nine provinces.
In the last decades,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all kinds of measures of preventing them happening.
在第一個句子中,“flow”一詞后面應加上“through”,原文對應為“流經”;第二個句子里“take all kinds of measure of”中的“of”應改為“to”,“prevent”作“阻止什么發生”的意思表達時,其后要搭配“from”。
五、 中式思維
中式思維模式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障礙。中式思維在翻譯中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表達不符合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在詞匯選擇和使用方面,這一問題也很突出。一般都是因為學生按照漢字字面去直接翻譯,沒有考慮到英語中的對等詞匯。
如在原文中的“古代”一詞,很多學生直接譯為“old”,繁榮的地區中的“地區”一詞,翻譯為“place”,洪水頻發,“頻”譯為“often”“always”。
在閱卷過程中,翻譯題的得分一直偏低,這就要求學生平時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尤其是詞匯的記憶和運用。只有詞匯寫對了,用對了,才能保證譯文的正確和準確性。教師在課堂上也應有意識地督促學生加強詞匯方面的記憶,在詞匯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與補充中國文化,經濟,歷史,政治等方面的相關詞匯,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與人文素養,為今后的翻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杜文婷.大學英語四級段落翻譯探究與技巧解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6,(10).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方筱婧,講師,湖北省武漢市,湖北大學知行學院外國語系。endprint